3月11日,“茅臺被撤銷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資格”的話題被白酒圈內熱議。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是由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聯合負責,為推進企業技術進步,確立企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投入的主體地位,基于50項指標,全面、系統對企業在技術創新能力所進行的綜合性評價系統,是我國企業技術中心評定中的最高等級,也是規格最高、影響力最大的技術創新平臺之一,原則上每兩年組織一次。
醬酒標桿無緣“科技”背書?
具體每一家企業技術中心被撤銷的原因和單項評分沒有公布,但根據發改委2月15日公布的國家企業技術中心2021年度評價結果,茅臺集團得分為50.7分,排名1672名,在全部1744家企業中排名幾乎墊底,最終因為“評價不合格”而被撤銷資格。
另外在這份撤銷資格名單中,比較知名的企業技術中心還有:北大方正集團、搜狗科技、華晨汽車、聯想移動通信等科技公司;四川劍南春、長城葡萄酒、龍大食品、蒙牛乳業、伊利等多家知名酒水、食品企業技術中心也在此次撤銷之列。
被撤銷后,能否再度回歸呢?根據《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管理辦法》,對評價為基本合格的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提出警告,督促所在企業抓緊進行整改;對評價為不合格的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及分中心,撤銷其資格,兩年內不得再次推薦申報。也就是說,在2025年前,茅臺無法提交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申請。
此次被撤銷后,輿論熱議重點再次回歸茅臺是否具有“科技”含量,同時也讓目光回到去年茅臺院士事件。2021年2月,貴州茅臺官微發布消息稱,茅臺集團總工程師、首席質量官王莉入圍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不料引發社會熱議。同年4月,中國工程院經主席團審議、發布的《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577位中,王莉并沒有出現在這份名單里。回到今年的企業技術中心“落選”事件。雖然此番業內普遍認為,茅臺被除名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資格并不會對其本身造成影響,但作為醬酒標桿的茅臺失去“科技”成份的含量,是否也會帶起醬酒市場的蝴蝶效應,亦未可知。
茅臺除名,大眾不應嘲笑“白酒”
難道白酒不需要“科技”含量嗎?其實不然。大眾需要認清,盡管茅臺此次被“除名”,但不應該由此質疑整個釀酒行業對科技的重視。本次名單中,依舊有五糧液、汾酒等白酒企業技術中心入選。
較長一段時間來,釀酒耳口相授的印象深入大眾,所以當第一次茅臺院士事件發生后,大眾的嘲笑之聲多于去了解。事實上現代釀酒跟傳統工藝,從技術和流程上早已不一樣,每家酒企都有各自的技術中心,也很在意技術研發工作。從大方向講,國家注重白酒的低度化和健康化,酒企們也在紛紛研究如何減少糧食損耗、提高產品質量和更加有益于人體健康等,這些都離不開用現代科技手段,為釀酒行業開拓與創新的助力腳步。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于白酒產業亦是如此。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美酒、好酒的向往也日益強烈,目前白酒行業存在產量和品質之間、產區之間、香型之間、品牌之間的不平衡。消費者對更高的白酒品質有了的新需求——酒業已經進入了長期不缺酒、長期缺好酒的時代。白酒產業應充分意識到消費升級與產業發展的高度關聯性,積極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品質的需求。
中國酒業協會宋書玉理事長曾表示,進入“十四五”時期,釀酒產業科技創新工作需要持續深入的推進,自主創新能力還需要不斷增強。重點選拔智能釀造示范項目,推動行業創新發展,鼓勵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重視科技成果轉化率,切實形成推進釀酒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白酒作為一個傳承的歷史符號,發展符合當下大眾消費者的意愿與需求,需要兼顧傳統與創新,才能徜徉在良性發展的自由王國,而科技正是助力的翅膀,未來白酒行業在科學領域的步伐應該會邁得更大、更遠。
中國酒業雜志 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