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張1958年中秋節前的《香港商報》,其中有一個“中國名酒”的廣告。細看有:貴州茅臺酒、石灣玉冰燒、山西竹葉青,還有一瓶酒,但文字顯示不清,不知道是什么酒。
這瓶酒放在最前面,而且專門放大了,可以看出其重要性。回顧歷史,1958年,離第二屆1963年的第二屆全國評酒會還有好幾年的時間,此時的“國家名酒”榜單里似乎沒有一瓶這樣的酒。不過看酒名是兩個草字頭的漢字,應該是一種和竹葉青一樣的露酒。
后來有網友指出是中山“小欖-荼薇酒”,雖然去過中山無數次,但是這個酒名還真的是第一次聽說過。于是查找相關資料,找到了這種酒。
小欖荼薇酒
荼薇是薔薇科薔薇屬,玫瑰的一種,學名紫花重瓣玫瑰,花瓣薄細, 花瓣層數比一般玫瑰層數多,更香。3-4月開花,花期約20天。荼薇喜陽,花苞遇陰雨天會停止發育并凋謝,因此不易普及,較為罕有。
荼薇是明代引進的海外品種,小欖栽植荼薇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將荼薇花用作觀賞、熏茶、釀酒、蒸露、制糖、入食、入藥之用。其中:小欖荼薇酒、荼薇蛋卷、荼薇糖等制品更是中山的著名特產。
小欖人釀造荼薇酒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上世紀40年代后半期,小鎮之內,釀造荼薇酒的作坊已有50多家。上世紀50-90年代由小欖鎮的中山酒廠大量釀制生產,并大量出口港澳及南洋。反而在國內銷售很少,真正的墻內開花墻外香,國內其他省份的人喝過這種酒的人不多。
80年代,中山酒廠獲廣東省先進企業稱號,荼薇牌小欖荼薇酒和特液是省優、部優產品。但是因為改革開放,珠三角的苗圃市場需求量大,荼薇的種植面積銳減。到1994年中山酒廠停產之后,荼薇酒一度成為絕唱。直到2010年,菊城酒廠又找到老酒師陳仲次恢復荼薇酒的生產。但歲月似乎已經淡忘了荼薇酒的芳香,荼薇酒淪落為當地旅游購物的一種特色農產品。
小欖菊城荼薇酒廠
荼薇酒的演變
荼薇酒初叫荼薇露,最早起源于明代嶺南書畫名家伍瑞隆。在中山酒廠收集的荼薇酒釀制工藝中,有“伍公花醞”一法:摘取花瓣浸泡于糖漿中,等荼薇花香全附糖漿后,用新絹隔去花渣,就得到細膩香滑的荼薇糖漿。將荼薇糖漿注入燒酒內,可令酒芳香無比。
到清代,小欖荼薇酒逐漸形成兩種釀造工藝:釀造法和浸泡法
釀造法:將上等稻米蒸成飯,先和上酒曲裝入陶壇內發酵數天,再拌入經過處理的荼薇花繼續發酵,封閉約一個月后取出過濾成酒液,根據不同喜好勾兌而成,這酒酒香濃郁,但在發酵過程中花瓣的營養成分和香氣有一定的消耗和破壞。
浸泡法:將新鮮荼薇花瓣直接浸入米酒中,3斤酒放約7兩花瓣,同時放入冰糖(通常約4兩),用瓷壇或玻璃瓶貯存,浸月余即成。這制法不僅工藝最簡單,且營養成分和香氣不易被破壞,營養價值高,色澤也好,是最受人們青睞,女性尤倍鐘愛。
但民間的釀造方法皆為釀造酒的做法。在解放前,一些酒坊嘗試將蒸餾技術融匯到荼薇酒釀造工藝里。開發出新的蒸餾荼薇酒:將新采摘的荼薇花經去蒂萼處理后,取花瓣置入大陶壇內,按100斤酒加20斤花瓣的比例,倒入40度米香型白酒中,密封浸泡三至六個月不等,取出蒸餾,掐頭去尾,成酒度55-60%,經硅藻土過濾、澄清去掉懸浮微粒,貯存酯化時間最少兩個月,再加少許糖,并按標準要求調配,然后放大酒罐貯存一至兩年的時間才上市。
荼薇酒制作工藝并不復雜,但需豐富經驗和技巧,才能做到酒香與花香渾然一體。上等的荼薇酒,酒質澄清,既有陳年米酒的醇厚甜潤,還有荼薇花的異香,喝完后酒杯依然余香裊裊。
同為廣東名酒的“石灣玉冰燒”,是在廣東米酒的基礎上,用壇陳浸泡肥肉而來。而小欖荼薇酒,也是在廣東米酒的基礎上釀造出來的,可以說是廣東米酒一樹開出的兩朵嬌艷的鮮花。石灣玉冰燒成為了“國優”白酒,甚至開宗立派,開創了“豉香型白酒”這一脈。而小欖荼薇酒卻差點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免讓人唏噓。
以上內容均為本人收集相關資料總結的個人觀點,并不一定與真實情況對等,僅供酒友之間探討,如引用的圖文有侵犯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本人,以便及時刪除相關內容。另外,本號已經申請“原創保護”,轉發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