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而美好,是千百年來國人對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飲酒,亦當如此,我國酒文化博大精深,飲酒,既是一種特殊內涵的文化飲品,很多場合也用來表示一種禮儀,一種氣氛,一種情趣,一種心境。尤其在古代文人雅士的聚會里,不僅是把盞言歡、借酒抒情、喝酒言志,他們飲酒比你想象中還要風雅!
一、在哪喝:酒樓、酒肆、酒社
古人喜歡在酒社喝酒,“酒社”其實就是古代一群志同道合、志趣高尚的文人組成的詩酒集團。康熙年間,“酒帝”顧嗣立開了一家酒社,要想加入他的酒社,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據說,他家有三個酒杯,仿劉表稱作“三雅”,最大的酒杯能裝13斤黃酒,想要加入酒社,必須要先喝掉這“三大杯”。顧嗣立也因酒聞名,一時間傳為佳話。
古代還有酒樓,酒肆,將簡陋的酒店稱“酒肆”,檔次高點叫酒樓等。在宋朝,有一種被稱為“山”的酒肆,售賣等級酒,主要供給一些宋朝官員和文人,服務員不僅會上好酒,還會準備好菜品樣本給顧客挑選,當然,這種消費對普通百姓有點高。還有一種酒肆,會在門外
懸掛紅色的杈子、深紅色的簾子和梔子燈,這種實際就是宋朝的風月場所,將內部分為若干個房間,售賣酒品只是業務之一。
宋朝酒樓裝修十分奢華,《東京夢華錄》記載:京城酒店中“濃濃妓女數百,聚于主廊搛面上”。此時酒店多樣化發展,不再局限于賣酒,大點的叫酒樓,小的叫腳店。
二、何時喝:節慶、餞行、祭祀、婚禮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在節日喝酒助興的傳統。按照古人飲食與節令相合的養生原則,不同的節日往往還要飲用不同的酒。過年喝椒柏酒、屠蘇酒,中和節飲中和酒,端午節飲菖蒲酒,重陽節飲菊花酒,中秋節飲桂花酒,清明節喝雄黃酒,還有寒食日、上已日、臘日等......
古人在踐行時也少不了酒,餞行亦稱祖席,祖筵等,是送別的宴席。
王維最有名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雜家》中寫道:“祖席諸賓散,空郊匹馬行”、《送呂漳州》:“今朝一壺酒,言送漳州牧”、白居易千古名篇《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等皆說明餞行酒這一習俗,由此可見古代人們還是很注重情誼的。
此外,在古代,祭祀也是一件大事,祭祀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祭天地、祭山川、祭鬼神、祭社稷、祭祖先等等。祭祀往往是用水、用血,以水當酒,謂之“玄酒”。直到酒出現,才用酒來祭祀,最開始的祭祀酒是柜鬯酒,后來又有五齊三酒等。祭神靈時,要一邊默念說祝禱詞,一邊手持杯盞,把灑到地上。
《東京夢華錄》云:“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酒。”古人結婚還要喝交杯酒,新婚夫婦互換酒杯飲酒,飲畢還將酒杯一正一反擲于床下,以示婚后百年好合。
三、怎么喝:酒令、罰酒、敬酒
古人在酒桌上為增進飲酒時的樂趣,發明了各種行酒令,有妙趣橫生的繞口令,有簡單易懂的骰子令,還有猜枚令,傳遞令,拋打令,劃拳令,曲水流暢等。
最初的酒令是周代酒官制度的產物,后來經過發展與豐富,到了唐代,飲酒行令的現象已經十分普遍且流行。行酒令時輸者要罰酒,執掌酒令與罰酒的人叫酒糾或錄事。
古代敬酒又稱禮酒,因在敬酒過程中包含很多禮節。古人進酒曰獻,回敬曰酢,勸酒曰酬,酌而酬酢曰醮。古人飲酒,就儀禮而言,約有四部曲:拜、祭、啐、卒爵。先作出拜的動作,表達敬意,接著灑一點酒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后嘗嘗酒味,并加以贊揚令主人高興,最后仰杯而盡。
即便經歷漫長歲月,酒禮依舊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
毫無疑問,中國古人將飲酒、品酒的雅趣和儀式感做到了極致。一杯美酒,飽含古代傳統技藝之美,在時光流轉中熠熠生輝。東方國賓醬酒將始終傳承匠心,立足中國傳統文化和百年酒禮傳承,讓酒史、酒禮得以創新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