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1400多首,后人稱“詩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其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父杜閑。唐肅宗時,他曾官至左拾遺。后人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跟李白一樣,也是嗜酒如命,其一生縱酒悲歌,留下了大量的飲酒詩。杜甫流傳下來的詩歌有1400多首,其中涉及飲酒的有300首左右。
杜甫詩歌中的“酒”,不單是呈現他個人生平的畫卷,更是折射出他所生活的唐朝社會的歷史縮影,他詩歌中的“酒”不僅是一生波折、大起大落的“良液”,更是散發著優國優民情懷的“佳釀”。
杜甫的筆端常常帶有一種批判的光芒,他批判朝政的腐敗和上層社會的驕奢淫逸,批判統治階級對下層人民的殘酷壓榨,也批判給人民帶來沉重兵役負擔的戰爭。他的一句犀利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道出了現實官僚的貪婪腐敗,顯示了他上憫國難,下痛民窮的情懷。
酒在這里是苦酒,詩人以統治階級的酒池肉林寧可讓其腐臭,來和勞動人民路死溝壑的悲慘命運形成強烈對比。在《歲宴行》中他還寫道: “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柕軸茅茨空”,此輩,詩中指帽勞動人民。僅這一句鮮明的對比,使詩的意象更加明晰:一面是“厭酒肉”另一面卻是“茅茨空”。
酒伴隨杜甫一生,最終伴隨他平靜地走完了人生歷程。大歷五年(770), 杜甫漂泊到湖南耒陽,當地縣令素仰詩人大名,送來牛肉和白酒,杜甫“飲過多,一夕而卒” (《明皇雜錄》)。此說向來有爭議,為熱愛杜甫的人不愿接受,但聯系其終生飲酒,當亦在情理中。
最有趣的是,杜甫和李白這兩位詩中泰斗曾經快樂地在一-起豪飲,而且喝醉后同蓋一床被子,這記在杜甫的詩中:“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與李十二白同尋范氏隱居》)。李白后來回憶起這段美好時光,曾賦詩:“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而杜甫在懷念李白時也深情地說:“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春日憶李白》)。這中間翻來覆去詠嘆的“醉別”“金樽”“手中杯”“一樽酒”都是在說酒,足證杜甫和李白不僅在詩中是知音,在酒中也是意趣相投的。
杜甫最出色的飲酒詩是他的《醉時歌》詩中寫他和鄭虞痛飲狂歌,“得錢即相覓,沾酒不復疑。忘形到爾汝,痛飲真吾師’最后將司馬相如、楊雄、孔丘、盜跖統統抬出來論證喝酒的必要性,結論是“生前相遇且銜杯”一氣讀下,真是慷慨激昂痛快淋漓。
杜甫從少年飲酒一直飲到老年。他56歲那年在夔州參加刺史柏茂琳的宴會,乘興縱馬飛奔,不小心從馬上摔下來跌傷,朋友們看望他,提了許多酒來,于是杜甫忘了傷痛,拄著拐杖又和朋友們到山溪邊去大喝起來,
杜甫即席賦詩日:“酒肉如山又一時,初筵哀絲動毫竹。共指西日不相待,喧呼且覆杯中淥。”這種風采,恐怕只有李白可以比肩了。
酒伴隨杜甫一生,最終伴隨他平靜地走完了人生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