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童年時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每當逢年過節,長輩們常在飯桌上喝酒暢談。大人們面紅耳赤,并且說著胡話,口中帶有濃烈的酒精味,讓人反感不已。而今天的你,卻像長輩們一樣,開心時會喝酒;難過時,也會喝酒。究竟酒精有什么魔力,使人迷戀不已。
童年時期
童年時期啥都不懂,認為飲料就是比白開水好喝,飲料就是甜甜的。過年時大人們每人都有一小杯啤酒,只有小孩面前是可樂或者雪碧。小時候的我們,出于好奇心,非要試一試啤酒(金黃色帶著濃郁氣泡的液體)。
只是輕輕的抿了一點,吃慣甜食的我們,就像是吃到了藥一般。苦、苦、苦,滿腦子只有這一個字,想不明白啤酒有什么好喝,表示以后再也不會喝這個看似誘人的液體了。
少年時期
高中住校的時候,看到有很多所謂班上的“搗蛋鬼”會在外面的小賣部偷偷帶回來幾瓶啤酒,并在宿管查完房后大家你一杯,我一杯,樂在其中。遠遠的聞到那酒精味,不禁捏著鼻子,翻過身睡過去了。
后來接到了同桌帶來的“啤兒茶爽”(兒時很火的零酒精酒味飲料,現在超市沒得賣了),喝過之后感覺沒有什么不同,和同樣不會喝啤酒的人吹噓說,自己完全能接受。
成年
高三畢業晚席上,每一桌上都放著或多或少的啤酒瓶。這是大家在緊張環境下的第一次解放,平時老師所禁止的喝酒,終于不用在掩飾了。不少“會喝酒的人”(這里指喝過酒的人)四處干杯,這場聚會從每個人面龐中看到的都是喜悅,還有在喜悅背后那一絲絲的難過。
在悲喜交加之際,真正意義上喝完了第一杯啤酒。感覺卻與兒時的記憶完全不同,那苦味和人生相比簡直微不足道,麥芽帶來的香氣搭配著絲絲的回甜,讓人忍不住喝第二杯。
大學
每次宿舍聚餐,都會從可樂和啤酒選其一。同學成績考差,朋友失戀,都會陪他(她)一起喝酒,第一次覺得酒精能麻痹大腦是一件好事。
它能夠將煩惱置之腦后,不用想東想西,所有思緒,停留在味蕾感受酒的瞬間上。在大學里,認識了許多人,開始接觸了白酒、洋酒、紅酒,不同品種的酒,適合不同的時候干杯。
社會
當邁出校園的第一步開始,公司應酬,聚餐唱歌,等等等等。慢慢開始覺得,啤酒竟然什么味都沒,酒精度數沒上40嘗不出味道。壓力也隨著工作和生活慢慢變大,喝酒的頻率也慢慢變高。這時,或許早已經忘記兒時不喝酒的承諾是何時而出,只知道酒精能壯膽、解愁,助睡。
每當逢年過節飲酒干杯之時,第一個舉起酒杯正是自己。喝酒,不是喝飲料,喝出的是人生百態,每個人的面紅耳赤,再也不會覺得反感。更多是親情朋友,對生活幸福的向往。酒,或許不是有益身心健康的飲料,但是一個人對于酒的經歷,反映的正是他對生活的態度。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關注我們,分享和酒之間的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