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們白酒界出現了一個新名詞——“配制酒”。話雖如此,這個名詞在老酒鬼的眼里,其實是一個早已司空見慣的存在。只是最近新國標引入了“配制酒”這一詞匯,所以成功引來了眾人的圍觀。
新鮮事物的出現,自然會有一波酒友前來瘋狂“吃瓜”。這次“配制酒”的出現,當然也吸引了不少酒友前來關注和熱議。
有意思的是,有一些很有想法的人認為,這個配制酒的“配制”,其實就跟“勾兌”一個意思,不能隨意入手。那么問題來了,配制酒真的是劣質的“香精酒”嗎?實際上,很多人都想錯了,難怪成不了老酒鬼。今天,江湖君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一、新國標推出后,需關注的不止配制酒
首先,我們必然是從源頭開始討論。
根據新國標的內容,配制酒,即以發酵酒、蒸餾酒、食用酒精等為酒基,加入可食用的原輔料和/或食品添加劑,進行調配或再加工制成的飲料酒。
相信很多人看到“食用酒精”、“食品添加劑”時,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香精酒”、“勾兌酒”這些負面詞匯,同時會對這些配制酒感到顧慮。
其實,我們不用如此擔心。有業內人士表示,消費者不必對添加食用香精的飲用酒存在安全憂慮。因為隨著新國標的逐漸落實,白酒行業的門檻也會隨之提高,未來市面上添加“食用香精”的配制酒也會減少。而剩下的配制酒,多是以固態法、液態法、固液法釀制的正常白酒。
二、配制酒的釀制工藝,并不只是“勾兌”
根據百科,配制酒主要有兩種釀制工藝。一種是上文提及的,酒和酒之間進行勾兌配制。而另一種是以酒與液體、固體、氣體等非酒精物質進行調配,跟勾兌、香精都搭不上邊,所以不要以為配制酒都是劣質的哦。
三、配制酒是“外來詞”,并非從白酒衍生
配制酒看似是國內新生的名詞,其實它可是非常純粹的“外來詞”。配制酒的外文名為“Preparation of wine”,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大酒類。其比較流行的類型劃分為利口酒、開胃酒、餐后甜酒、藥酒、國內的配制酒。這么一看,把配制酒單純地定義為“香精酒”確實是魯莽了。
總的來說,配制酒不比香精酒、勾兌酒,它的定義更加廣泛,同時好酒壞酒參半,是一個比較大的酒類概念。酒友們覺得江湖君分析得有沒有道理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