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大雪時節應是二十四節氣中最肆意灑脫的,它宛若醉酒的神仙,將天邊的云彩揉成一片片雪花,任其洋洋灑灑飄落人間。倏忽間,天地茫茫,萬山同妝,大地以最純潔的底色,書寫冬的頌歌。
冉冉歲華晚,飲酒待雪爾
春花秋月,夏蟬冬雪,每個時節都有對應的雅事。每逢大雪,古人常常圍爐而坐,靜享冬日里的醉人酒釀。尤其是王宮貴胄們,十分鐘情于在河邊酒肆設宴,酒席上還備有肉質肥美的黃河鯉魚、新鮮的羊羔肉等,豐盛至極。
乾隆年間,名士賀孟真曾這樣描述冬日飲酒的場景——“雪后晴日,溫冬酒一壺,鹵肉、糟魚為佐,臨窗獨酌,閑看頑童呵手堆雪人,不覺日昏,而酒亦盡矣。”閑看飛雪之際,索味珍饈之間,興致正盛之時提筆寫上幾首詩詞,一觴一詠,盡顯風雅才情。
檐下飛花落,堂前美酒香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將一季一味的飲食哲學詮釋得淋漓盡致。時至調養生息的小雪節氣,珍味佳肴當然也少不了。民間注重冬令進補,于是,消食健脾的各種粥類就成了百姓們最常食用的冬季食品,芝麻粥、蘿卜粥、茯苓粥、胡桃粥……種類繁多。
而早在西漢時期,極具飲食智慧的祖先們還在粥的基礎上發明了糧食酒,即煮糧為粥,而后在攤涼的粥中加入酒曲,將其置入瓦器中發酵,待到合適時機即可收獲一壇醇香的美酒。
此外,農家還會腌制各種“咸貨”,并將自家腌制的臘肉、香腸、咸魚等冬日制品掛到窗前,形成一道別致的農家風景線。熏香濃郁的臘肉,配上糧香四溢的美酒,與家人好友閑坐庭前,怎能不讓人期待新冬的雪景呢!
雪降人間寒,酒潤心頭暖
“爐溫先暖酒,手冷未梳頭”,唐代詩人李賀早在他的詩中描繪出了古人溫酒取暖的場景。在無法借助科技手段御寒的古代,飲用溫酒是人們慣用的抗寒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飲酒取暖達到的效果只是暫時的,當酒精進入人體之后,人體表面的毛細血管會慢慢擴張,血液流速也會加快,因此造成了身體發熱的錯覺。所以,喝酒之后身體熱得快,溫度散得也快,等酒勁兒過去之后,人體的御寒能力反而會下降,這便是“酒后寒”的原理。
除了能短暫暖身以外,溫熱的白酒飲用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以醬香酒為例,溫度的變化對酒質、酒味有很大的影響,其酸、甜、苦、辣、咸、鮮、澀等各種味道的呈現程度也大有不同。冬季嚴寒,酒體溫度一般都會比較低,此時將白酒溫熱至21°C~35°C之間時,就能品出醬香酒的最佳風味。
四季見晚,歲暮天寒,淺斟一杯東方國賓,慢品人間清歡之味,靜享身心康養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