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紅葡萄酒注入郁金香型的葡萄酒杯中,許多人會習以為常地搖晃幾下,從專業的角度來講,是為了讓葡萄酒與空氣充分接觸之后,更加充分地散發它的香氣和味道,但在多數消費者眼里,晃動的紅色酒液仿佛巴黎街頭款款走來的美女,充滿了浪漫的氣息,于是葡萄酒就成了浪漫的代名詞,而法國人又把它做成了一張國家名片。
筆者從業近二十年來聽到最多的愿望,就是希望中國的酒杯也能像法國葡萄酒那樣“搖晃起來”,充滿了一種高尚生活的氣質。我承認,二十年來中國酒文化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無論釀酒文化,還是飲酒文化,無不如此。但總有一批又一批的人認為中國的酒文化不夠優雅,不能像國外的酒杯那樣“搖晃起來”。那么我們今天就不妨談一談,讓中國的酒杯“搖晃起來”究竟有多難。
從本原上講,搖晃酒杯作為飲用葡萄酒的一個標準動作,是和現代葡萄酒的自身特點相適應的,其實它也是加速醒酒的一部分。因為醒酒是飲用葡萄酒的前奏,儀式感會無形中增加葡萄酒的檔次。因為它有助于加深消費者對于葡萄酒的理解,有助于拓展葡萄酒的市場消費,因此就被酒商們保留下來。
可當葡萄酒杯搖晃起來的時候,有幾千年飲酒文化的國人忽然發現連酒杯也端不起來了。這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怪現象?
若論其根源,和百余年前矯枉過正的新文化運動有一定的關系,被批判得體無完膚的中國傳統和言必稱希臘的學術風氣相遇,一度讓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碎了一地,中國酒文化的自信也概莫能外。在實業救國的思潮之下,國產酒在上海灘與洋酒展開了第一輪的激烈競爭,可影視劇里的中國巨商,又手里常常搖晃著葡萄酒杯,中國的酒文化不僅失語,而且缺席,以至于百余年來中國酒企總是把民族復興當作企業使命和愿景的一部分,期待著中國在實現了民族復興和文化自信之后,中國的酒杯也跟著“搖晃起來”。
但筆者今天要說的是,搖晃起來,是西方酒文化的語境,用它來驗證中國酒文化的復興,是否合適?如果用它來改造中國的酒文化,是否妥當?
搖晃起來,讓葡萄酒的儀式感很強,也讓很多中國消費者心向往之。那么這樣的消費場景真的適合中國市場嗎?
在中國酒類市場,葡萄酒一直沒有突破小眾消費的處境,自2015年達到172萬千升的銷售規模之,就開始連年下滑,至2019年僅有106萬千升。預計2020年會繼續呈下滑趨勢。這是進口葡萄酒和國產葡萄酒的數據總和。而同期中國的啤酒消費量近6000萬千升,白酒近1000萬千升,黃酒不完全統計超過300萬千升。以至于葡萄酒業內人士不勝苦惱,甚至有人直言,過于復雜的儀式感,是限制葡萄酒在中國市場增長的枷鎖。顯然,過于復雜的儀式感是不能適應中國市場的主流需求的。
西方葡萄酒產業是隨著工業革命而興起的,其消費形態的形成、衍變和發展,也經歷過工業革命的快節奏,但主要是滿足家庭日常消費的需要,就像中國人的口糧酒一樣普遍而自然,沒有太多的儀式感。而復雜的儀式感主要是高檔葡萄酒講述品牌故事的一種手段而已,也未必符合西方本土的主流消費。
那么飲酒的儀式感是如何產生,又會經歷哪些流變呢?
其實,中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確立了一整套飲酒的儀式感,而且儀式感根據不同場景又有很明確的行為細則,只是沒有流傳下來。那么這是中國飲酒文化的倒退嗎?不,恰恰是中國酒文化的進步。
《禮記·樂記》有句話:“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大致意思是說,音樂的本質在于探究人的內心及其變化規律,而禮儀的本質則是顯揚真誠,去除虛偽,也就是持續不斷地廢除不必要的繁文縟節,然后替換成大家更易表達真誠的方式。中國酒禮的嬗變軌跡也同樣如此。我們習慣以酒為禮,酒食合歡,所以先祖制定了一系列的飲酒禮儀,但后來許多細節轉換了形式,凡是過于復雜而影響合歡的細節被遺棄,然后又添加了一些新穎而又有利于表達人情世故的形式。
例如:中國酒禮中最初始的“一獻之禮”,即敬酒之前先自飲再端酒,就簡化為河南人的“端酒”;文人雅集的曲水流觴,就簡化為成語接龍;射禮演化為體系復雜的酒令,而今又簡化為猜拳。中國少數民族獻歌敬酒,以及陜甘寧交界地區飲酒唱歌的習俗,則是鄉飲酒禮中“無算爵”的延伸。
那么為什么有人會希望中國的酒杯要“搖晃起來”?究其原因,無非兩種:一是中國飲酒風氣幾十年來浸染匪氣,酗酒、濫飲、腐敗消費等,讓中國酒文化沾染了不文明的習氣;二則中國飲酒文化的傳統重視人文體悟,而缺乏產品語境,不利于培養消費者對于產品品質的體驗感。
然而搖晃起來真的能提升中國酒文化的品味嗎?不僅是搖晃起來,也包括雞尾酒、冰飲等等“迎合年輕消費”的營銷嘗試,真的符合年輕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嗎?雞尾酒是海盜文化的產物,而冰飲則是適應了水果酒適合冰鎮的產品特色,用這樣的語境去包裝本適合溫飲的糧食酒,然后去和抱著保溫杯見證中國崛起的年輕人去交流,是不是南轅北轍?
其實,我們需要的并不是讓酒杯搖晃起來,而是要在中國酒杯里裝滿優雅的中國味道。
儀式感作為飲酒禮儀的形式,有其文化的特質,但必須是以酒的物理屬性為前提,水果酒、啤酒適合冰飲,而白酒、黃酒則適合溫飲。都說酒是文化的載體,每一種酒都承載著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文化各有差異,它的衍生和流變一定是從本原中發生,適應受眾的身體特質和文化心理及其變化規律,而不是移花接木。
讓中國的酒杯充滿優雅的中國味道,雖然合適的場景和形式尚未出現,但它一定不是以西方語境為前提,一定不是“讓酒杯搖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