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九月份,白酒行業卻提前領教了市場環境帶來的絲絲寒意。從最新統計數據上看,2022年7月,我國白酒產量37.8萬千升。同比增速為-6.4%,這一增速數據雖好于6月-10%的增長率,但今年以來多個月份的負增長,將對全年產量產生較大影響似乎已成定局。
反觀去年:同樣受各地疫情影響,白酒負增長月份為4、5、7月,產量分別為61.8、56.9和41萬千升,增長率分別為-5.8%、-2.1%和-4.4%;而今年月份變成了4、6、7月,除3月達77.5萬千升外,產量均在58萬千升左右徘徊,7月更是低至37萬千升。而在疫情發生前的2019年,白酒月產量穩定在200萬千升以上,同比增長率更是最低為2.9%,最高月達11%。三年間月產量減少達2/3左右,可見疫情對白酒行業的影響之大。
8月以來,旅游旺季酒類消費因疫情發生變化;9月初涉及四川、貴州等白酒主產區和消費市場的疫情和自然災害,更令當地中秋旺季市場遇冷,尤其是當地旅游景點餐飲網點、城市煙酒店等“基層細胞”的境遇更是不容樂觀。
“后疫情時代”的生存之道,是酒業廠商必須直面的課題。與2020年初相比,疫情帶來的長期性與復雜性,出乎大多數酒業人的預料,更無太多經驗可遁。筆者認為,即使有庫存與長儲期的“緩沖”,但最大的影響和壓力,歸根結底來自消費端——消費者和消費場景的不確定性,是酒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酒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在社會生活中,酒卻具有其它物品所無法替代的功能”是多年來行業內外形成的共識,也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同。如今,這種定位在疫情特殊情況下正經受考驗。既然不是“生活必需品”,“居家”的人們有多少把酒作為物資第一時間儲備呢?在減少聚集、“非必要不出境”,社交、商務活動頻繁受疫情影響,不確定性增加,頻次相對減少的情況下,“酒的不可替代功能”是否在弱化?
“滿足需求”是酒行業多年來不變的口號,而從行業角度審視,消費不振的當下,在此基礎上“創造需求”應提上日程。酒行業的回暖,已經不能僅僅依靠廠商間庫存的“騰挪大法”,維持數字上的增長。酒水消費必須積極在當下市場,尋求激發新的,短周期消費增長點。近期,《中國酒業》在河北正定古城召開的“中國酒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中國酒業協會在舉辦的“2022中國杏花村國際酒業博覽會”、中國葡萄酒技術質量發展大會、寧夏產區政府推動的“賀蘭山東麓葡萄酒銀川產區經銷商大會”等,都在主動積極探索新的復雜形勢下產業應對之道。相信這些舉措都將為行業發展帶來活力與機遇。
(本文選自《中國酒業》雜志2022年第9期,作者李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