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書法史,漢字的產生,最初是為了實用,在東漢時期書法的自覺追求開始萌芽,在魏晉時期開始真正進入書法自覺階段。從此,書法的審美功能超過實用功能,一些文人雅士為了追求書法美,開始借助酒來宣泄情感,激發創作靈感,留下了一樁樁書壇的千古佳話和一件件書法的千古佳作。
1600多年前,“書圣”王羲之在會稽山陰(今紹興)與友雅集,流觴曲水,揮就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紹興酒亦隨之流芳千古。
為中國十大國粹之一的書法,對于紹興來說,就像是紹興歷史的血脈紋絡。唐朝李白有云:“今日贈予蘭亭去,興來酒筆會稽山。”書法的興盛榮辱,昌盛頹廢,風格變化,都在紹興的書法歷史上記載顯赫。紹興關于書法的記載已有千年,關于書法的傳承千年不衰,關于書法的種類自成流派,關于書法的文人層出不窮,關于書法的故事數不勝數,紹興書法文化優勢顯越。
濃濃的黃酒中滲透著無數名人趣事美談,黃酒史其實是一部人文史,具有強大的文化張力。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借酒助興,臨行壯色,留下了許多有關紹興黃酒的典故與佳話。在紹興,飲酒者并不都是文人,但文人大多都嗜酒,紹興黃酒的美味陶醉了諸多文人墨客、名人志士等千古風流的人物,演繹了無數人文佳話。
如今在紹興街頭巷尾,隨處可見酒香彌漫的黃酒鋪子。特別是老巷子里,咪一口老酒、吃一顆茴香豆,冬天取暖、夏天消暑,是老紹興人的最愛。
黃酒之于紹興人,就像山西人愛吃醋、四川人愛吃辣。
《蘭亭序》作為天下第一行書,早已被世人所公認,這件一千多年來讓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頂禮膜拜的絕世佳作,就是王羲之在醉酒狀態下寫就的。東晉永和九年,王羲之與好友謝安、孫統、孫綽、王蘊等四十一人聚于紹興蘭亭。流觴曲水,吟詩作賦,舉杯暢飲,其樂融融。在眾目睽睽之下,王羲之乘著酒興信手為詩集作序,此序寫成,眾名士都拍案叫絕。據說當時王羲之在酒酣之際,乘興而作,一氣呵成,但第二天酒醒之后感覺不是很滿意,就決定再認認真真寫一次,結果發現怎么寫也都不如第一版寫得好。
酒作用于王羲之,使他成為千古書圣,而書圣的榜樣示范作用,更使歷代書法家寄情于瓊漿玉液,開懷暢飲,直抒性靈,激昂騰奮,筆走龍蛇,翰逸神飛。
從此中國人飲酒的文化作為日常的生活方式,真正變得優雅起來。
國人飲酒的生活習慣,以及對酒文化的理解與表達,與中國酒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密不可分。
后世多把《蘭亭集序》的書法創作的一般功勞歸于酒的興發,從而千古傳頌。只不過當時王羲之只是酒酣而微醺,卻并未酒醉,所以才有雅興的創作。倘若他當時已經喝到爛醉如泥,連毛筆都拿不穩,又如何創作出千古一絕的天下第一行書呢?又或者,如果王羲之沒有過硬的書法功底和文化書法的精神積淀,縱然喝再多的酒,也無濟于事。
所以,喝酒的優雅,一定是和適度、適量相關聯的,是和你的日常積累在瞬間爆發的潛能狀態相關的,而不能是縱飲無度。由此推理,魏晉文人的名士風范,能讀《離騷》,能飲酒則為名士,這個飲酒大概不是天天把自己喝到爛醉如泥,而是飲酒讀書,從美酒和詩書之中體悟天地人和的極美世界。
黃酒糖度適中,呈琥珀色,黃中帶紅,香氣濃郁,醇厚可口,回味綿長,黃酒的營養價值高,加飯酒中的17種氨基酸,其中有7種為人體的必須氨基酸,比啤酒還高5—10倍,并且黃酒的營養物質多為低分子糖類,易于人體消化和吸收,黃酒中還含有有機酸、脂類、微量醇和多種維生素。黃酒性溫辛大熱,味甘苦,溫通氣血,舒筋,健身通絡,養膚散濕,飲用適量黃酒具有幫助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的功效。在冬季飲服黃酒,可以祛寒、通經活絡,能有效抵御寒冷,預防感冒。
塔牌本系列是塔牌公司近十幾年來守正出新的成果。本系列產品,采用優質糯米,在一年中最合適的時節,由塔牌公司高級釀酒師運用高溫制曲,濃醪發酵技術,親自掌耙釀造,不添加焦糖色,其色自然產生,琥珀中含金黃,溫潤靈動,有馥郁的酯香,杏仁香和原蜜香,空杯留香持久,其味柔順,豐滿,細致,舒愉,有如巧克力般的甘味,諸味平衡,沉靜協調,余味誘人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