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中國酒業雜志 關注公眾號~
一位文化界網絡大V日前在《大象公會》上發表文章稱“白酒深陷權力文化怪圈……一個人平時愛喝白酒,如果他是公眾人物,大家一定會討厭這個人”。文章一出,引發不少熱議。作者還從“外觀太土”、“宣傳太土”,、“包裝艷俗”等方面加以佐證,甚至酒類廣告也一度喜歡選用帝王形象人物代言,這令年輕人“聞風喪膽”并由此引發了白酒消費群體的“斷崖式跌落”。白酒在公眾眼里真的如此“不堪”嗎?
白酒文化該往何處去?一直是行業討論的熱點話題之一。憑心而論,白酒長期作為國內酒類消費的主體,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眼睛向下”,投消費群體所好,確有媚俗之嫌。而企業宣傳中的一烘而上,爭相效仿,也曾令帝王將相一度盛行。在當年政務消費為主的消費環境下,酒桌文化的重點自不言而喻。隨著2013年行業的調整,白酒消費群體的重點重新回歸民間,各種審美正適時改變著白酒的文化形象,也使白酒形象更加豐富與多元化。然而不艷俗的白酒就能氣質脫俗,仙風道骨了嗎?茅臺的瓶型“俗不俗”,為什么還令人愛不釋手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白酒文化的宣傳到底是應該順從與適應消費者,還是應該啟迪與引領消費者呢?這是酒文化創意者們應該思考的問題。以白酒相對寬廣的消費群體而論,上到高堂廟室,下到鄉間地頭,消費者均有自己的酒文化需求,單一的文化載體,滿足各界的文化需求必然造成眾口難調,怨聲載道。上述大V的觀點即頗具代表性——自詡清新脫俗,自然看不慣“艷俗”的綠肥紅瘦(但不知T型臺上的紅被面、綠夾襖被洋模一穿,為啥就迎來一片掌聲呢?)。
另一方面,大紅大綠與陶瓷能夠長期占據白酒包裝的主流,也并非如他人所言一無是處。白酒是體現民族性的重要載體,國人對艷麗色彩的審美與西方有著天壤之別,不能僅僅以自己的西化視角以偏蓋全,捧打一片;與國外的光瓶酒占主導的歷史沿革不同,中國白酒對于瓶、盒形成了一定的“等級”觀念,打破觀念尚需時日;另一方面,一些高品質的年份酒也因避光等技術要求,不宜為玻璃瓶保存。反觀大V所薦,刻意擺拍下的透明光瓶與幽蘭的“x山”瓶,在普通人眼里,也與日本設計師作品并無二至。
說到底,僅見個案,就臆想給今天的白酒貼上權力文化的標簽,戴上艷俗的帽子,斷言白酒會令青年“聞風喪膽”,無疑錯在刻舟求劍,低估了白酒在社交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
同時,個性化需求與供給側改革或許才是白酒形象升級的契機。清晰的產品線布局將實現對不同消費群體的對應化產品,而不同的針對人群也將得到各自更加“順眼”的產品。此外,以往白酒行業高速發展,面對紅紅火火的消費市場,年輕化和國際化并未成為當務之急,而今卻已成為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相信以龐大的消費群體為基礎,白酒的文化升級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并最終實現與世界的深度融合。
李澎,《中國酒業》雜志副總編,資深酒業媒體人。中國酒業協會名酒收藏委員會副主任,從事酒業快銷、IT電商、自動識別等眾多專業媒體新聞報導及出版工作多年,曾主持編寫《中國酒業課題研究匯編》(2011-2012)、《2013中國酒業研究報告》、《中國酒業發展現狀白皮書》(2013-2014)等行業出版物。
“2018中國酒業百強”生產企業&流通企業榜單揭曉
新聞熱線:13241714161
客服微信:V99-jing
長按識別 關注酒通社
免責聲明:本公眾平臺轉載自其它媒體或個人的文章,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我們將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來源和原創作者,如果文章作者認為本公眾平臺某部分內容有侵權嫌疑,敬請在5個工作日內以書面形式通知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