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斗機,主要是用來殲滅空中敵機和其他空襲兵器的飛機,爭奪和保衛空權。
所以能獨立設計和制造先進的戰斗機,是國家工業實力的綜合體現,也是強國的標志之一。
不過有些對戰斗機不太了解的朋友,每次看到我國戰機機頭上那一根細長的針狀物,就會覺得很是新奇,因為似乎西方國家的戰機都沒有這根東西,難道是我國的首創嗎?
其實這根針狀物叫空速管(也叫皮托管、總壓管、總-靜壓管),是感受氣流的總壓(也稱全壓)和靜壓,并將測得的壓力數據傳送給大氣數據計算機、飛行儀表的裝置。
簡單點說,就是主要是用來測量飛行速度的。
而空速管的安裝位置也比較嚴格,一定要在飛機外面氣流較少受到飛機影響的區域,一般在機頭正前方,垂尾或翼尖前方。并且這根空速管不單單中國戰機才有,國外很多原型機或技術驗證機上都有。
這是因為在原型機或驗證機階段,要控制整個機型的技術狀態,剛剛開始時,不易使用太多新技術,太多的新技術會使飛機的可靠性降低,等經過一段時間的驗證后,大概了解這個飛機的數據,心里就有了個底。
空速管的最大缺點是結構重量過大,對地面活動的影響也比較多。
所以從70年代開始,國外的戰斗機轉而采用機身空速管設計,這樣更為輕便,安裝位置更為靈活,但是在數據采集的精度上較差。
所以都要通過風洞測試和試飛所取得的一系列數據來對空速管測量的靜壓數據進行補償和修正。
所以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飛機,在原型機試飛階段、氣動數據積累的早期階段還是都要在“頭頂”安裝測量精度高的機頭空速管,在大量的試飛測試中獲得了足夠充足準確的氣動數據和可靠的修正系數,數據計算機的修正程序可以支撐起數據的修正補償后,機頭空速管才會在量產機型中取消,轉而使用機頭側面小巧的機身進氣管或嵌入式大氣數據傳感技術。
所以空速管其實是戰機“落后”的一種象征,我國現在新戰機都已經取消了空速管的設計,比如我國的殲-20,在原型機之后,就取消了機頭空速管這一裝置,采用了更為先進的嵌入式大氣數據傳感器系統。
其他新服役的戰機,如殲10B/C,殲16和殲20,幾乎都取消了機頭空速管了。
長
按
解
鎖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和大家分享喔!
全天軍事
微信號:world_jmh
屬于軍事迷的線上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