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好處眾多,莫少喝,也莫貪杯,酒至微醺處,交心摯友、淺嘗美酒便足以,心醉莫身醉。
酒,作為叩開心門的鑰匙,自猿人造酒以來,酒已經逐漸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甚至有了其不可代替的意義存在:周朝禮法當中的祭祀、宴會待客所需的美酒、各大節令也有飲酒習俗……傳承至今,千百年的飲酒習慣讓其成為飯桌上必不可少的因素,對于炒熱氣氛、拉進彼此關系有奇效,推杯換盞之間,便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誼。
沒有酒的飯局往往都是沉默的,人們對外界潛意識上的防備往往讓我們無法推心置腹的交談,停留于表面的噓寒問暖但卻無法探知到內心的夢想和人性,哪里又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若是沒有身體原因或特殊情況,拒絕喝酒,就是拒絕能夠交心的知己——朋友到處有,知己卻難尋啊!
01
借酒識盡天下人,觥籌交錯踏歌行。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當年許昌城內的小亭處,數十年后分列魏武帝和漢昭烈帝的兩人在這個不起眼的地方借青梅酒論述天下英雄,也應驗了他們彼此的眼光:天下三分,其二,就是這個“君”與“操”。若是將此青梅酒換做清茶,曹操怕是也說不得如此“狂妄”的話。
劉備與曹操算是朋友嗎?我想三國再沒有第三個人能像他倆一樣了解彼此,但因為走上了這帝王路,便注定一生為敵,有一種關系,叫做亦敵亦友、惺惺相惜,瑜亮如是,許諸與馬超如是,玄德與孟德,也如是。
酒可識人,因其可融化人的面具,暴露真實的內心,但恰恰也因為這樣,在酒桌上談過理想的朋友,才能走的更遠,一段好的友誼,是能夠相伴終生的,有的時候,甚至比愛情還要長久。不用去學心理學、學技巧,要識人,一杯酒便足矣,待到微醺之時,敞開的心自會告訴你什么人能成為一輩子的朋友。
02
有酒則鬧滿堂彩,無酒卻無知心友。
在中國這個聚餐式的餐飲文化中,其樂融融、歡聚熱鬧的氣氛對于培養感情尤為重要,但若是不借酒來“撒歡”,矜持之下總感覺多了一些距離,少了一點歡暢,酒無味,人無趣,草草吃兩口飯就各自回家。所以,但凡飯局,必然有酒,這個性價比如此高的“氣氛營造器”已經是人際交往當中的利器了。
天龍八部中,蕭峰、虛竹、段譽三兄弟結拜時,喬峰大開大合,一口一碗酒,爽朗大笑盡顯大俠風范;段譽不再用六脈神劍逼酒而出,兩位兄弟在側,只愿安心一醉,江湖兇險,也怡然不懼;小僧虛竹破了酒戒,此時,兄弟代替了佛祖,留在心中,但求一書胸臆!若無酒,喬峰與段譽便擦身而過,也造不了這天龍三兄弟的佳話!
03
千年酒局已成習,交友還需飲三杯。
心理學上說,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要將之徹底融入自身生活則需要100天。那么,聚會飲酒這個習慣維持了多久了呢?從人類社會的角度來說,數千年前在宴會上便有了酒的存在,這又是多少個100天?數不勝數。從小耳濡目染下的我們,早已養成了這個習慣,若是聚餐少了酒,就像突然換成左手吃飯,總有那么一些“不得勁”。
有的時候,隨眾并不是一個貶義詞,特別是在酒上,要是搞個特立獨行,寧死不喝,那對不起,我們開我們的酒玩笑,聊經歷聊故事,談人生談夢想,當面具和娛樂化的字眼還在束縛著你的同時,我們已經掙脫束縛,內心的真我終于出來換了一口新鮮的空氣,或許明天我們又得帶上面具,但至少今晚的釋放,讓我們有了幾個交心的朋友。
酒的好處眾多,但若是喝得多了,帶來的壞處也不少,所以,把握一個“度”字很重要,莫少喝,也莫貪杯,酒至微醺處,交心摯友、淺嘗美酒便足以,心醉莫身醉。若是身體原因不能喝酒的,也當以身體為重,別讓醇香的白酒成為了傷害身體的毒藥。
其實喝酒,從來都不是以酒量論英雄,酒只是一個工具,情誼的交流才是酒局的核心,只為喝酒吃肉一時歡愉而聚的朋友那就叫酒肉朋友,若是心懷夢想、借酒抒情的酒局,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兄弟,一生的摯友,或許就在一次酒醉后開懷大笑中開始了友誼。
酒是雙刃劍,用好了,炒熱氣氛、聊天交友有奇效;用不好,酒醉放肆,或是逃酒躲酒,都會被人看輕。保持一顆豪爽純粹的心,才飲得明凈干爽的酒。朋友,愿待高飛之日,你我山巔對飲,云海在下,斟上一杯酒,笑而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