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的興起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考古表明:在我國近現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中,已有了專用的酒器,說明早在“三皇五帝”時代的原始社會,華夏民族的先人們已盛行釀酒飲酒。《詩經》有詩句:“十月獲稻、為此春酒”;“為此酒春,以介眉壽”。司馬遷《史記·殷本紀》記載曰:商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長夜之飲”。這些均表明,華夏民族釀制和飲用美酒的歷史十分悠久。
有關酒的起源,歷史文獻記載有四種說法:
01.上天造酒說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神話傳說。《晉書》中有關于酒旗星座之記載:“軒轅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飲食。”軒轅,中國古稱星名,共十七顆星,其中十二顆屬獅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邊緊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八顆星。柳宿八星,即長蛇座八星。明朗的夜晚,對照星圖仔細在天空中搜尋,獅子座中的軒轅十四星和長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則因亮度太小或太遙遠,而用肉眼很難辨認。
酒旗星的發現,最早見于《周禮》一書中,據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二十八宿的說法,始于殷代,而確立于周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偉大發現之一。在當時天文科學儀器極其簡陋的情況下,能在浩瀚的星河中觀察到這幾顆并不怎樣明亮的“酒旗星”,給予命名并留下關于酒旗星的種種記載與傳說,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
02.猿猴造酒說
猿猴“造酒”之傳說,在中國歷史典籍中廣有記載。早在明代,史料文獻中就有猿猴“造”酒傳說的記載。明代文人李日華記載:“黃山多猿猱,春夏采花果于石洼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清代文人李調元在其著述中有“瓊州多猿……嘗于石巖深處得猿酒,蓋猿酒以稻米與百花所造,一百六軋有五六升許,味最辣,然極難得”之記載。清代的一本筆記小說中也提到:“粵西平樂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百。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
猿猴嗜酒
唐人李肇所撰《國史補》一書,對人類如何捕捉聰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極精彩的記載:猿猴是十分機敏的動物,它們居于深山野林中,出沒無常,很難被人捉到。經過長期積累經驗,人們發現猿猴“嗜酒”,于是便在猿猴出沒的地方,擺上香甜濃郁的美酒。猿猴聞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躊躇不前,一會兒便因經受不住美酒的誘惑,小心翼翼地蘸酒吮嘗;時間一久,就忘乎所以了,暢飲起來,直到酩酊大醉倒地而被人捉住。這種捕捉猿猴的方法并非中國獨有,東南亞一帶的百姓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采用類似的方法。當代,《安徽日報》曾刊登老畫家程嘯天先生在黃山險峰深谷覓得“猴兒酒”的事情,也未知端詳。凡此種種說明,在猿猴聚居處,常常有類似“酒”的東西發現——其實最可能的情形是,各種成熟落果堆積在地上,或者被猿猴收集起來,然后自然發酵成酒,被猿猴飲用而已。大體可推論,酒的起源可追溯至果類的自然發酵,因為水果比糧谷發酵容易得多。
今天人們知道,酒是由微生物酵母菌分解糖類產生的。酵母菌是一種分布極其廣泛的菌類,在廣袤的大自然森林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較高的水果中,這種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長。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猿猴在野果成熟的季節,收貯大量野果于石洼或樹洞中,堆積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發酵,析出一種被后人稱為“酒”的液體,成為猿猴喜愛的飲品。猿猴在無意中“造”出酒來,是合乎邏輯與情理的。
03.儀狄造酒說
不少史籍提到儀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記載。
一種說法叫“儀狄作酒撥,杜康作秫酒”。由字面意思看,是講他們造出來不同的酒。“撥”,是一種糯米經過發酵加工而成的“醪糟”。其性溫軟,味甜,多流行于江浙一帶。現在,全國不少地方的家庭中,仍會自制醪糟。醪糟潔白細膩,稠狀的糟糊可當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頗近于酒。“秫”,是高粱的別稱。杜康作秫酒,說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粱。由此看來,儀狄是黃酒的創始人,而杜康是高粱酒的創始人。
01
儀狄,一般認為是夏禹時代司掌造酒的官員,儀是官職,狄或為姓,或是指狄人,即北方的胡人。相傳她是我國最早的釀酒人,虞舜的后人。在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劉向的《戰國策》等先秦典籍中均有儀狄造酒的記載。
02
杜康,又名少康,大致與儀狄同時代人。《史記》記載他是夏朝的國君,道家名人。杜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漢《說文解字》載:“杜康始作秫酒。”因杜康善釀酒,后世將杜康尊為“酒神”,制酒業則奉杜康為祖師爺。后世多以“杜康”借指酒。另外,杜康的兒子黑塔發明了醋。
另一種說法是“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成于儀狄”。意思是說,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時候,就有各種各樣的造酒方法流行于民間,而儀狄將這些造酒的方法歸納總結起來,集大成,使之流傳于后世的。
儀狄是否為釀酒“始祖”,自古就爭議不斷。例如,孔子八世孫孔駙,說帝堯、帝舜都是酒量很大的君王。黃帝、堯、舜,都早于夏禹,他們都善飲酒,可見其時已經有了酒。如此,說夏禹的臣子儀狄“始作酒醪”并不確切。事實上,用糧食釀酒是一件程序、工藝都很復雜的事,單憑一個人力量是難以完成的。因此,釀酒應該是一代代工匠不斷探索、積累,一大群人協力合作的結果。
04.杜康造酒說
這種說法最為廣泛。史料記載說,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郁緒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意思是,杜康將未吃完的剩飯,放置在桑園的樹洞里,剩飯在樹洞中發酵,有芳香的氣味傳出。這就是酒的制作之法,杜康就是釀酒之祖。東漢末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作《樂府詩》云:“何以解憂,惟有杜康!”自此之后,酒為杜康所創之說,就廣為人知了。
歷史上杜康確有其人。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說文解字》等古籍,對杜康都有過記載。一般認為,他屬今陜西省白水縣籍。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縣志》,對杜康有明確記載:“杜康,字仲宇,為本縣康家衛人,善造酒。”白水縣,系“古雍州之域,周末為彭戲,春秋為彭衙”,位于陜北高原南麓與關中平原交界處,因流經縣城的一條河水底多白色石頭而得名。康家衛是一個至今尚在的小村莊,西距縣城七、八千米。村邊有一道大溝,長約10千米,最寬處100多米,最深處也近100米,人稱“杜康溝”。溝的起源處有一眼泉,四周綠樹環繞,草木叢生,名“杜康泉”。縣志上說“俗傳杜康取此水造酒”,“鄉民謂此水至今有酒味”。有酒味固然不確,但此泉水質清冽甘甜卻是事實,今稱“杜康河”,匯入白水河。傳說中的杜康墓、杜康廟就在杜康泉附近。1976年,白水當地人在杜康泉附近建立了一家現代化酒廠,定名為“杜康酒廠”,產品名“杜康酒”,曾獲得國家輕工業部全國酒類大賽的銅杯獎。
另外,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陽縣志》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志)中,也有關于杜康遺址的記載。河南《伊陽縣志》“水”條里,有“杜水河”一語,釋曰“俗傳杜康造酒于此”。《汝州志》載:“杜康,在城北五十里,俗傳杜康造酒處”。《汝州全志》還記載說,俗傳杜康造酒處叫“杜康促”。今天,這里尚有一個叫“杜康仙莊”的小村,人們說這里就是杜康促。“促”,本義是指石頭的破裂聲,而杜康仙莊一帶的土壤正是山石風化而成的。在距杜康仙莊北約10多千米的伊川縣境內,有一泉眼名“上皇古泉”,相傳也是杜康取過水的泉。如今,在河南省伊川縣和汝陽縣(即古伊陽縣),已分別建立了頗具規模的杜康酒廠,產品都叫“杜康酒”,同陜西省白水縣的“杜康酒”整合在了一起,3廠年產量已達數萬噸之多,品質優良。
*圖片來源網絡,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