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們以“好酒探訪”為目的,尋訪了瀘州3家酒廠,文章發出來后,有讀者非常感興趣,問我們,有好酒就拿出來啊,不要藏著掖著。
不錯,我們這次尋訪了11款酒,沒有做完盲評和對它們的品質有基本把握之前,我們不會把它們介紹給讀者。
這是一種負責任。
然后就引來了這位讀者的一番教育。告訴我們不是什么酒都是好酒,好酒就是老酒,真正的好酒是一般人喝不起的……
只能說讓我們受益匪淺。
讀者與我們的對話,到最后以不能達成一致而結束。這反而引導我們認真思考,到底什么是一款好酒?
在這位讀者的講述里,我們認知到,“好酒是老酒”。
真的是那樣嗎?
佳士得拍賣里,茅臺、汾酒等老酒,每年都能拍出高價,市場上也到處都是收老酒的人。但是你看到一個收老酒的人,專門到市場上收沒有品牌的老酒嗎?
能拍出高價的老酒,它首先應該是好酒,但老酒并不是好酒的必要和充分條件。
好酒是不是應該有故事?
遠在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汾酒這些品牌出現之前,茅臺鎮、宜賓、瀘州和山西早就有釀酒業,肯定也催生了無數的好酒。茅臺的紅軍故事,五糧液的姚子雪曲,瀘州老窖的濃香鼻祖,汾酒的杏花村……有故事的存在,才讓他們在區域酒中脫穎而出。有故事存在,才讓他們的品牌立得起來,反過來促進了渠道和信息的傳播,讓好酒的故事更好的被講出來。
有故事的存在,才讓它們變得更,貴。
但是,但是,
紛紛攘攘的白酒業,哪有那么多好故事。無論是茅臺鎮、瀘州、宜賓還是其他地區,秉承相同工藝,傳承相同技術的白酒企業如過江之卿,他們用汗水和時間釀造出的酒,就不是好酒?
這次我們探訪中,以及年初我們走訪茅臺鎮的時候,每每發現,“酒香也怕巷子深”這句話,不是一句空話。
博士酒業的老兩口,兢兢業業一生,釀出來的好酒,也只是讓過路人和全村的人交口稱贊。瀘南酒業這類大企業,生產出的好酒,也是大多作為基酒賣給了其他大酒企,為他人作了嫁衣。
故事讓一款酒得以變“好”,故事也讓許多酒得以變“壞”。
俗話說,醉過方知酒濃。所以我們的這次探訪,更多的是拋開故事的外衣,用自己拙劣的品評,去考察一款酒的好壞。
在我們看來,一款好酒,至少應該讓人能喝得下去。
包括茅臺都承認,最好的醬酒是三到五年的酒,短了太辣,長了就酸了。時間并不是檢驗一款醬酒好壞的唯一標準。能夠讓大多數人接受它的口感,順吞,溫暖,即使喝過量了,第二天不至于頭疼、難受。它就應該是一款好酒。
所以這樣的好酒,最關注的不是它的故事、價格,而是它的品質。
無論是醬酒師傅,還是濃香酒師傅都告訴我們,只要是純糧食酒,釀造工藝沒問題,都不會存在第二天頭疼的現象。酒與酒之間的差別,除了香型之外,就是各個酒廠自己的曲藥選擇、勾兌方法了。
如今摩肩接踵的醬香陣營,魚龍混雜,盡管監管部門和協會制定了各種規則制約,但仍舊擋不住利益的誘惑。反而大浪淘沙后的濃香和清香等陣營,才是好酒充盈的天下。
濃香和醬香火之前,清香酒被大多數人認為是好酒;后來是濃香,現在是醬香了。
“愛人家的時候叫人家小甜甜,不愛的時候叫人家牛夫人。”
酒并沒有變,變的是人心。
我們希望我們可以拋開香型的制約,拋開所謂專業的品鑒,用我們最真實的感受,為讀者帶來好酒的品評。
當然,你或許并不喜歡,但我們也希望你并不反對。
本文首發于公號“天下純糧”,關注了解更多有趣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