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堆花酒的生產,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傳說南宋年間的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文天祥早年在白鷺洲書院求學時,偶至縣前街小酌,看見當地谷燒酒落入酒杯之中,泛起一層美妙的酒花,盈而不溢,高興地將這酒稱為“堆花酒”。
文天祥確實是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 )人,這個堆花酒的名字與文天祥的故事是否真實還有待求證。畢竟當地的名酒,搭上當地最知名的人,那一定是需要的。不過從白酒的歷史上講,大約是唐代出現蒸餾酒技術,宋代有小規模的蒸餾酒,元代蒸餾酒技術成型,明代蒸餾酒規模化。所以文天祥所在的南宋時期是有可能已出現蒸餾酒(燒酒、白酒)的,但是《吉安府志》載:吉州自古“蒸釀成風”。這里的“蒸”在“釀”之前,我個人認為這里的“蒸”應該是蒸糧,而非蒸酒。從多方面綜合來看堆花酒是從米酒(釀造酒)而來,比如原料是大米,糖化發酵劑是小曲。
目前由江西傳到廣東韶關仁化縣石塘堆花米酒、湖北黃梅的堆花米酒,用大米為原料,利用小曲為糖化發酵劑。種種跡象顯示堆花酒有著原始釀造酒的影子,并且兩地同時均有生產低度的釀造酒(黃酒)。
1948年,吉安地區有長豐等29個釀酒作坊,1952年,政府在這些釀酒作坊的基礎上建酒廠,沿用傳統工藝。2005年成立江西堆花實業有限責任公司。
從韶關石塘村堆花酒這一直來看,堆花酒原本是小曲酒,以當地大米為原料,以陶壇發酵。它的名字本是:堆花米酒。
當廣東韶關堆花酒這一脈還在講述它從江西承接的歷史和工藝時,結果不知何時江西贛州堆花酒的祖宗自己卻劍走偏鋒,弄出了濃香型和兼香型白酒,是不是讓堆花酒的江湖地位頓時好尷尬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造就一方物產,江西產大米,所以像四特、章貢都保持了大米原料,保留了傳統特色,才保住了當地的市場。
另外一個以酒花命名的白酒就是桂林的三花酒,都在說一個酒花,也是大米釀造的,但三花酒一直保持自己的工藝特點,做米香型白酒。雖然市場不是很大,但最少有它自己的江湖地位,提到米香型白酒永遠離開不了三花酒。
堆花酒這些年來一步步走向邊緣,比起四特和章貢差了不少,雖然章貢酒本身也有些飄,但好歹它還是它自己的的工藝原料。而堆花酒,卻弄得自己不像自己,想在濃香酒,兼香酒的行列里面分一杯羹,實在太難了,遠的不說,附近的湖北、河南、安徽都有濃香或兼香白酒,還都有不錯的市場力。
還有旁邊湖南的酒鬼酒,人家專門研究自己的一種香型:馥郁,就是避開市場鋒芒。而堆花酒拿自己的短處去PK人家的長處,當然死得很快,我想堆花酒今天的境遇是自我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