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了解中國白酒的發展歷史,中國現有的高度白酒,都是始于元代的“蒸餾酒”。
元代之前,中國人喝的酒一般都是“發酵酒”,它長什么樣呢?就是現存于今的‘米酒’,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喝過,嚴格來說,米酒繼承的才是我們中國最正統的酒文化。
“李白斗(十升)酒詩百篇”中的酒,就是發酵酒,它有點甜,又有點渾濁(濁酒),度數非常低,比我們如今的啤酒還要低。要是換做二鍋頭,白先生喝完十升,別說寫詩,能不能拿得動筆都是未知數。
而元代至今的‘蒸餾白酒’是怎樣的?在糧食之中,加入大曲、小曲、或者麩曲,然后轉入窖室發酵,待糧中糖分充分轉為酒精后,上蒸鍋蒸煮。水的沸點為100℃,酒精的沸點才78.3℃,結果便是酒精先一步從酒糟里蒸餾出,從而形成高度白酒。因為原料用的糧食跟曲塊都是固體,所以我們又稱這種工藝為“固態法白酒”。
與固態法白酒相對的,是液態法白酒,它用的是食用酒精+純凈水(不是山泉,也不是礦泉,是凈化出來的純凈水);
另外還有一種工藝稱為:固液法白酒,它是30%固態法白酒+70%液態法白酒。
理解了這些基礎點,我們再來看看為什么那些社會高層人士只喝茅臺醬香型白酒。
1.國家標準的保障
白酒品類中,國家標準有規定,所有使用“固態法”工藝生產的白酒中,唯醬香型白酒只能用純糧釀造,不能用水跟酒精勾兌。這一標準的執行號為:GB/26760。因為醬香型白酒一蒸餾出來的就是原度數:53°。而其他香型的白酒,剛蒸餾出來的原度數會高達60°-70°,它們必須再次加水降度(又稱加漿),才能達到到適合飲用的度數,這一操作,大大破壞了原漿口感。
2.醬香酒自帶的珍稀屬性
1960年至1963年,爆發了為期三年的自然災害,國家的糧食吃都不夠吃,更別說拿去釀酒了。因此,為了滿足國人對白酒的需求,1963年,國家“輕工業部”研制出食用酒精,其原材料使用的是紅薯、高粱稈、秸稈、甘蔗等這些廉價的農產品。這種用食用酒精加水勾兌成白酒的工藝,就是液態法白酒,這種工藝成本低、出酒快,產量大,很好地滿足了當時社會的需求:讓更多人喝得到白酒。
改革開放以后,糧食已不再是民生問題,國家有足夠的余糧拿去釀酒,這時便迎來了濃香酒的時代:喝更好的白酒。
而茅臺醬香酒,因為其釀造工藝更復雜(12987傳統釀造工藝),周期長(5年一個周期),出酒率低(5斤糧食一斤酒),所以,物以稀為貴,相比清香、濃香,茅臺醬香,更具稀罕屬性 。
3.紅色文化,家國情懷
紅軍長征,四渡赤水,與茅臺醬酒結下了不解之緣。
能達到社會的高層,心中或多或少都藏有家國情懷,
而茅臺醬香酒,無疑具備了這種厚重的情懷。
4.醬香,是飲者的終點站
社會高層人士,一般是上了一定年齡的人,先不聊醬酒是否真得有那么宣傳中的健康屬性,1000多種風味物質所形成的醇厚口感,便是這個年齡人士的偏愛。
如果我們去觀察身邊喝白酒的朋友,或許頭兩三次,他們喝不慣醬香酒,但他們在多喝一兩次之后,卻會徹底愛上醬香了。經常有看見喝清香的朋友轉喝濃香、也有很多喝濃香的朋友轉喝醬香,但從來沒看見過一個喝醬香的去轉喝濃香、清香或其他什么香型。
如果非要作個比方,個人以為,清香是飲者入門的接引人(低度,更好入口),濃香則是飲者升華的過渡站(高度,香氣更濃),而醬香一定是飲者集大成的終點站(醇厚,人生百味)。
不知各位看官,是否贊同以上的比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