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在20世紀50年代定名的谷物蒸餾酒,是以顏色標識來劃分的酒類產品。目前,中國白酒已形成十二種香型白酒,而追根溯源,這些香型又全部來自于“濃、清、醬”三大主體香型。那么,中國白酒的前身是“誰”?是三大主體的濃香、清香,亦或者醬香嗎?
其實,在近代之前,中國白酒有很多稱謂,曾經采用工藝、形態、原料或顏色等多種方式來命名,或稱火酒、酒露、汗酒、氣酒、燒酒、燒刀、白干,其中“燒酒”名稱使用者最多。燒酒是我國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蒸餾酒,也是最為接近現代白酒的酒,它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白酒前身。在今天,很多地方依舊以燒酒之名統稱白酒。
燒酒的起源,高粱酒的崛起
關于燒酒的起源,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寫到:“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所謂秫,就是今天所說的高粱。在古代,糯米、大麥都是重要的口糧,用糧食釀酒有著嚴格的限制,許多時期都有著嚴苛的“限酒令”。于是,可食用性相對較低、易于種植的高粱成為了燒酒的重要原料,高粱酒也成了最為常見的燒酒。所以在中國白酒的別稱歷史上,白酒亦被稱為高粱酒。
而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釀酒人意外發現,用高粱釀出來的酒,口感烈而不辣,回甜綿軟,具有獨特的香氣,比用其他糧食釀酒要好得多。酒業人最終得出“好酒離不開紅糧(高粱)”的結論,不約而同地選擇高粱作為釀造白酒的主要原糧,中國白酒以高粱為主要原料生產的新紀元由此奠定。
到了民國年間,高粱更是釀制燒酒的最重要原料,全國各地酒坊均推出具備各自特色的高粱酒。當時的汾陽、鳳翔、茅臺、瀘州、洋河、牛莊、天津、山東等地的高粱酒均為各地名產。到現在,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馳名中外的中國名酒多是以高粱做主料或做輔料釀制而成。
高粱酒:中國白酒史上的品質擔當
在如今,優質高粱釀造依舊是酒企的宣傳利器,高粱酒依舊是人們心中的好酒。用高粱更易于釀出好酒,也是有著科學依據的。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高粱更易于釀出好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方面,高粱籽粒淀粉含量較高,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配比恰到好處。這使得高粱易于發酵,微生物發酵產香順利,在促進各種香味物質生成的同時,還不會生成雜味物質,保證了釀出的酒香正甘冽。
另一方面,高粱籽粒中含有一定量的單寧。適量的單寧對發酵過程中的有害微生物有一定抑制作用,能提高出酒率。同時,單寧產生的丁香酸和丁香醛等香味物質,又能增加白酒的芳香風味。
此外,高粱還含有較多的維生素B3和維生素B5,高粱釀出的酒醇厚濃郁、香酯甘洌,遠勝于其他糧食釀酒。從中醫角度講,高粱味甘、性溫、食療價值相當高,且具備各種人體所需要素,是釀酒的最佳原料。
從中國蒸餾白酒的出現,到現在十二香型白酒的百花齊放,高粱在這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隨時時間的流逝,高粱酒不僅是中國白酒的別稱,也是中國白酒的質量擔當。
貼近新時代,高粱酒的傳承與改良
如今很多名酒仍舊使用高粱作為釀酒原料,但是大多添加了玉米、小麥、糯米等作物,高粱只是原料的一種。為了將高粱酒繼續發揚光大,以江小白、金門酒廠為代表的高粱酒企,在繼承高粱酒的傳統釀造工藝基礎上,不斷進行改良。
金門酒廠,一方面采用傳統工藝釀造高度高粱酒,另一方面,貼近新時代年輕化、低度化的消費需求,采用降低技術,研制出低度的38度和28度金門高粱酒。在傳承與開拓中,金門高粱酒迅速成長為臺灣第一白酒品牌,并順利進軍大陸消費市場,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作為酒業新生代的江小白,在高粱酒的傳承與改良方面更具特性。
在傳承方面,江小白定位為單純高粱酒,依托傳統釀造工藝,選用江津地區的高粱作為釀造原料。重慶江津屬于富硒地區,栽種的高粱含有的淀粉主要為支鏈淀粉,結構較疏松,蒸煮后粘而不糊,適于發酵所用的根霉等微生物的生長,出酒率較高,酒香芬芳。
在改良方面,江小白采用“單純釀造法”,對高粱酒進行了利口化的研究,其關竅是以高粱為單一原料,不僅能穩定原料供給,還可以使酒體口感形成特定風格,釀造出清新淡雅、口感綿甜的高粱酒。
到2018年,江小白已經進軍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等地的27個國家和地區,并取得了海外銷售增長幅度超過300%的優異成績。
憑借不斷的努力,以江小白、金門酒廠為代表的企業,以中國高粱酒酒企的身份,在傳承與改良中讓人們重新認識高粱酒,重新定義高粱酒。(大家酒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