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菲(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可能是在中國名頭最響的葡萄酒品牌之一(另一個則是——奔富Penfold's)。關于它的故事和傳說非常多,有人說,中國境內流通的拉菲,比拉菲一年的總產量還高;也有人說,只有土豪才喝得起,但是土豪會拿它來兌雪碧……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或許你和我一樣,買不起這款酒;但是,今天可以跟我來好好了解一下這款享譽世界的葡萄酒,不要以為它只是沒品暴發戶的玩物,但也別再被它唬得一愣一愣的。
拉菲是什么?
拉菲,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全稱“拉菲古堡葡萄酒”。這個酒莊的歷史可追溯到700多年前,一直是波爾多最有名氣和實力的酒莊之一,而且還曾經是法王路易十五的御用酒。
直到1855年,巴黎世博會開幕前一個月,彼時的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突然起意,要向世界展示波爾多葡萄酒的狂霸酷炫拽,于是委托酒商將波爾多最好的酒莊挑選出來,評定等級,好在會場中推廣。
時間緊急,酒商們省去了蒙瓶品嘗、分輪對決這些啰嗦環節,直接以歷年品質、價格和聲望來為酒莊分級,短短十幾天便拿出一份包含58個酒莊、5個級別的名單。其中,最高的一級莊只有4家(直到上世紀中葉才破格提拔了木桐,把一級莊增加到5家),拉菲位列其中。
如果說有超過9000家酒莊的波爾多是葡萄酒之王,那這58家(現在是61家)列級酒莊就是俾倪眾生的皇冠;評級最高的幾家一級莊,自然是皇冠上最耀眼的寶石了。
雖然在首個由國王親自蓋棺論定的酒莊分級中獲評一級,但拉菲不會躺在歷史榮譽中睡大覺,畢竟酒是每年都要出品一回的,持續不斷出產出佳作才有說服力。拉菲及其它幾個一級莊在往后的日子確實保持了超越同儕的整體實力;尤其在各種評分系統流行以后,它們的正牌酒在大部分年份都獲得高分甚至滿分。
為什么中國人愛拉菲?
按道理,即使拉菲如此優秀,它也只是五個一級酒莊之一,論品質,其它四個酒莊與其不相上下,更遑論還有波爾多右岸、勃艮第、納帕谷、皮埃蒙特等優質葡萄酒產區的頂級酒莊。為什么中國人最愛拉菲?
實際上,自古以來,五個一級莊就并駕齊驅。我在法國一家酒莊的博物館看到一本1937年的豪華郵輪上的酒單(上圖),四個波爾多一級莊(木桐當時還是二級莊)赫然在列:最貴的拉圖50法郎一瓶;拉菲和侯伯王并列第二,45法郎,瑪歌和木桐各自40法郎。
但在中國(包括港澳地區),情況很不一樣:看一下在權威葡萄酒價格網站“wine-searcher”中,五個一級莊的“世紀年份”——1982年,在香港的平均售價吧。
這還是2012年中國高端消費市場遭受“限奢令”打擊以后的價格了——在2010年前后,拉菲1982的單瓶售價攀升到超過8萬元人民幣。
拉菲在中國走紅的原因是眾說紛紜,但其本身最注重建立品牌影響力和市場推廣,是個大前提。
另一方面,從1980年代開始,香港經濟騰飛,對高檔葡萄酒有極大需求,于是拉菲順勢上位。進入新世紀,富起來的溫州商人也加入了追捧拉菲的行列——這兩個地方的人都以富有經商頭腦而聞名,自己享用拉菲之余,也多買一些存貨,炒作起來,謀求高價出手的空間。拉菲價格節節攀升也不足為奇了。
至于為什么一開始大家熱捧的是拉菲而不是其它呢?據說,因為法語單詞的發音規則與英語有大不同,其它幾個一級莊的名字都沒那么容易發音,但是“Lafite”這個單詞就簡單得朗朗上口,而且翻譯成“拉菲”,說出來時嘴唇張開,音調上揚,正符合有錢人意得志滿的氣勢呢。
盡管老外們沒有搞懂中國人為什么熱愛拉菲,但他們還是對中國人的愛給予了熱烈回應,比如拉菲在對大部分中國人而言意義深遠的2008年份酒的酒瓶印上了紅色“八”字,算是給足中國人面子了。
在2014年的紀念中法建交50周年的特別國宴上,奧朗德便在晚宴上使用了拉菲古堡1997招待來訪的某人——雖然該年份的拉菲只有93分,但1997年是中法關系有突破性發展的一年,當年某人和希拉克簽署了中法建立“全面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而這是兩國建交以來,中法關系的最高定位,因此更有紀念意義。
而據英國政府酒窖的主管亞歷山大稱,當政府需要招待來自中國的代表團時,他總是傾向于選擇1988年份的酒;如果來的人級別夠高,他更會祭出拉菲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