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清道光《遵義府志》引《田居蠶室錄》中記載:“茅臺酒,仁懷城西茅臺村制酒,黔省稱第一。”由此可見,茅臺鎮釀酒業早已盛名在外。但后人為何稱生于1916年的王運端為“茅臺酒創始人”?
王運端出生于貴州仁懷縣茅臺鎮釀酒世家王氏家族,又名:王秉乾,誤寫:王丙乾。。我們的祖先建造的“榮和燒房”在清朝光緒年間已成為貴州最負盛名的燒房之一。1915年,燒房釀造的茅臺酒被貴州政府派往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舉奪得金獎。
王茅酒的這些歷史性成就,更多的是歸功于茅臺鎮醬香型白酒早期巔峰階段,而號稱“天下第一茅”的王運端,更是讓茅酒成為了中國醬香型白酒的“招牌”。
作為一個家族式企業,王茅的釀酒燒坊是厚重歷史沉淀的心血!是精湛釀酒技術代代相傳的傳承,獲得巴拿馬獎的時候,王茅酒已經是茅臺鎮醬香酒的代表了。獲此殊榮后,更是家喻戶曉。因此,王運端作為中獎后燒房釀造的茅酒的長子,受到家人的高度重視,取名為“王茅傳承,運行之道,始于端午,意為王運端”。這個名字不僅承載了黃金茅酒品質對祖先的傳承,更是百年“茅臺”釀造配方理論精髓的總結。
所謂“運行之道”,就是釀酒需要適應四季的變化。茅酒對地域環境、自然條件、原料、釀造工藝、窖存時間、勾兌技藝等要求更為嚴格。在釀造過程中,要遵循人與地、地與天、天與道、道與自然的規律,順其自然,因為它是自然的。只有這樣,自然之道才能在釀酒的各個環節做到一杯好酒。而“端”不僅指端午來沙,還指心地善良。醬香型酒不宜急于釀造,醇香型酒應嚴格按照節氣釀造。這也是遵循王茅傳統古法“端午踩曲,重陽投料,一年一個生產周期,五年以上才出廠”傳統方法的醬香標準。也讓王運端始終恪守祖訓,在反復更新迭代中精準處理各個環節,嚴格把控茅酒釀造標準,讓茅酒這個百年金獎在自己傳承和堅守的諸多未知挑戰中一步步長久,真正成為引領百年茅酒復興和傳承的茅酒醬香鼻祖。
然而,1944年,王運端的釀酒屋著火了。倉庫、設備、酒窖、老酒庫、賬本都被燒光了,最后只查封了三壇老酒。爺爺奶奶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間付之東流,父親王澤生看著被燒毀的斷壁殘垣,眼里滿是淚水,深受打擊。整天伴隨著鴉片,情緒低落,無心打理酒廠,也無暇顧及酒廠的重建。
王運端痛定思痛,不忍老祖宗一手締造的王茅酒就此消失,更不甘心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火燒房從此煙消云散。于是,他竭盡全力四處集資重建工廠,購置釀酒設備,招聘生產工人,迅速恢復生產。
王運端在原有基礎上擴大生產規模,并突破茅臺鎮本地銷售的原有限制,將大量茅臺酒運往重慶、遵義等地,極大地擴大了茅臺酒的聲譽,使王運端燒坊成為仁懷民族成功經營的知名企業之一。
此時醬香酒的產能和產量已經遠遠超過了祖輩。對于釀造工藝的傳承,王運端致力于茅酒配方的調試和改進,致力于古釀造工藝和醬料勾兌的研究,將祖先的古釀造秘法與傳統的“12987”古釀造法相結合并加以改進。接受過新式教育的他,將釀酒與人體健康靈活融合,首次提出并明確量化了63種中草藥曲配方,確定53為醬香型白酒最佳飲用度數。純糧、中草藥經過30道工序、165道工藝操作環節釀造而成,使得釀造的茅酒風味獨特。另外,珍貴的基酒是經過多年窖藏才獲得的。勾兌時加入數十種老白酒,不斷調試,在數百種樣品白酒中找到微妙的平衡和層次,才成就了這種來之不易的低量高質的王茅醬香型白酒。
無數孜孜不倦的重復細節,都是因為王運端對王茂久嚴謹工藝的傳承與堅持。這既是王運端茅酒適應時代消費者口味的創新,也是對祖先釀造文化的發揚和敬畏。之后,改良后的王茅酒酒體豐滿,香味濃郁,醇厚醇厚,風味濃郁。酒喝完后,酒勁先下沉到肚臍,然后輕柔地伸展到全身,酒氣從四肢的皮膚散發出來,然后迅速揮發,所以喝完不干涸,不上頭。用名氣傳遍天下,用品質打動人心。既滿足了飲酒者對醬香酒的迷戀,又發揚了老祖宗創造的“王茅”酒,讓“天下第一”重返人間。
時至今日,“王茅”酒第四代傳人王運端的雕像依然矗立在現在的茅臺國酒文化城。他的代表可能不僅為現在的茅臺國酒做出了貢獻,更承載了一種醬香酒發展和傳統文化傳承的象征,一種“茅酒”的精神存在,甚至是茅臺鎮釀酒技術發展的重要標志。
王運端被稱為“茅酒的創始人”,不僅是因為他在醬香型白酒的整個釀造過程中,始終使用祖先口述的茅臺酒獨特配方,更是因為他在積累的過程中,對傳統釀造工藝進行了逐步創新和改進,使王茅酒成為三大手工燒坊生產中知名度最高、最受歡迎的醬香型白酒企業,成就了現在的國酒茅臺。
茅香醬香酒的鼻祖王運端,是唯一一個在鼎盛時期之后從未沒落,將王茅酒發展成為中國醬香酒“招牌”的人。王運端祖先建立了“王茅酒”,而使“王茅酒”名揚天下的,一定是王運端。所以,茅酒的創始人一定是王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