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始祖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劉徹派唐蒙出使南越(今茅臺鎮所在的仁懷縣一帶),唐蒙將此地一種名為枸醬的酒帶回長安,漢武帝喝了之后夸贊此酒甘甜美味。有道是“漢家枸醬為何物?賺得唐蒙益部來。”枸醬酒被人們認為是酒的始祖,而漢武帝時期則是茅臺酒走出深山的開始。
日漸精湛
唐宋時期,真正完整用食糧經制曲釀造的白酒開始出現,而赤水河畔茅臺一帶所產的大曲酒已經成為朝廷貢品。
至元、明期間,具有必定范圍的釀酒作坊就已經在茅臺鎮楊柳灣(今茅臺酒廠一車間片區)陸續興建,值得注意的是,茅臺當時的釀酒技巧已首創了獨具特點的“回沙”工藝。到了1704年(康熙四十二年),茅臺白酒的品牌開端涌現。以“回沙茅臺”、“茅春”、“茅臺燒春”為標記的一批茅臺佳釀,成為貴州白酒的精品。
打開百度APP看高清圖片
茅臺與汾酒
茅臺的進一步發展還和山西汾酒有緊密聯系。明清時期,有名的山西晉商想把鹽賣到山路崎嶇的貴州一帶,但由于當時交通不便利,鹽商進黔時不方便攜帶山西當地慣飲的汾酒,便只好利用貴州當地的水、玉米和大麥的原料制酒,卻意外地發現貴州的泉水所釀出的酒風味獨特。從此,茅臺酒就成為山西鹽商的私釀酒。當地詩人吟“家唯儲酒買,船只載鹽多”即指此而言。
一波三折
咸豐年間,由于戰亂,茅臺的生產一度中斷。清同治一年(1862年),茅臺酒坊在舊址上開始重建,這以后的發展主要有三家作坊,分別是“成義燒房”、“榮和燒房”、“恒興燒房”。
1949年,貴州省依據中央的指導,對成義、榮和、恒興三家燒房在經濟上給予有力支撐,贊助其發展。1953年,貴州省對三家燒房進行收歸國有,恒興燒房作為官僚資本沒收,成立了國營茅臺酒廠。政府隨即調入得力干部,投入大批資金擴展生產范圍。
從1978年起,由于改革開放帶來的市場利好,茅臺酒廠生產量與銷售額逐年上升,開始了良性發展。 自1915年至今,茅臺酒持續15次榮獲國際金獎。
幾千年歲月變遷孕育出的茅臺酒工藝,讓茅臺酒從貴州深山里名不見經傳的小酒坊到如今被確定為國家機密加以保護、列入國家級首批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馳名中外的中國名片。茅臺酒參與了中國歷史上眾多重要的歷史轉折點,如今也慢慢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不僅是酒桌上的佳釀,甚至成為一種理財產品在市場上流通。正所謂樹大招風風撼樹,人為名高名喪人。到了現代,作為“名酒”的茅臺時不時會出現在一些貪贓枉法的事件里。而中國的酒文化也仍然存在一些“糟粕”。
茅臺起于秦漢,熟于唐宋,精于明清。到如今已經成為與蘇格蘭威士忌、法國科涅克白蘭地齊名的三大蒸餾酒之一。這一切都離不開貴州獨特的山水所孕育出的醬酒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接力者,對于酒文化中良莠不齊的部分,我們更要學會如何去其糟粕,讓中國包含酒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