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理論界,作為“眾神之王”的公司戰略長期被打入冷宮,因其繁瑣、模糊和脫離實際,人們普遍對其喪失了信心。被譽為戰略大師的波特本身實際上也缺乏真正的公司戰略理論體系,堅持把聚焦、低成本和差異化等競爭策略當成戰略方向,甚至自欺欺人地宣稱只有產業多元化的企業才有公司級戰略。
同時,業務級戰略、特別是營銷戰略占據了上風,并成就了里斯暨特勞特等傳播定位專家、科特勒等市場營銷大師。
近年來,商業模式更是出盡風頭。簡而言之,所謂商業模式就是在滿足客戶需求基礎上、保持自身長期發展的盈利模式。更進一步,有人提出商業模式就是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包括定位、業務系統、盈利模式、關鍵資源能力、現金流結構和企業價值。然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商業模式產生了“審美疲勞”:為什么沃爾瑪、華為等實體企業從來不談商業模式還能基業長青?為什么雅虎、谷歌的商業模式都是核心業務免費而靠廣告盈利,結局卻大相徑庭?為什么熱衷于商業模式創新的大量中國企業,紛紛成了“流星”?
俗話說:三流企業賺錢就是戰略,二流企業跟隨就是戰略,而一流企業必須找準方向。因為,賺錢是中小企業的生存基礎,上規模的企業緊跟老大、爭取“彎道超車”很重要;進入第一陣營后前面就沒有標桿了,龍頭企業必須自我尋找方向、并引領行業發展。
當然,戰略的價值在于指引方向,而不是僅限于給企業總結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