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非酒器無以飲酒,飲酒之器大小有度”。古人歷來崇尚美食美器,作為酒的載體,與酒伴生而來,酒器不僅凝結著中國古人的智慧結晶,也被賦予了豐富的酒文化內涵。
我國酒器之多,造型獨具匠心、美輪美奐,特別是青銅酒器,以其雄偉的造型、精巧的構思、古樸的紋飾著稱于世,不免讓人驚嘆古人豐富的藝術創造力。
草莽英雄大碗豪飲,文人雅士舉杯把盞言歡,今天就來聊聊中國歷史長河里精美絕倫的酒器。
古代酒器多種多樣,主要有飲用之器、盛酒之器、溫酒之器、冰酒之器等。
爵(jue)
《說文·鬯部》記載:“爵,禮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飲器象爵者,取其鳴節節足足也。”《詩經?小雅?賓之初筵》中亦寫道:“酌彼康爵,以奏爾時。”
“爵”是古代用于飲酒的器皿,是一種青銅酒具,常與鬯(chang)酒搭配,多在重大儀式中使用,比如結盟、出師、凱旋、慶功、宴會等場景,因此通常是一些貴族階層才用得上,“爵”器如其名,是供給君王用其賜酒給臣子用的酒器,“加官進爵”就是由此而來。
爵盛行于商周時期,是最早出現的青銅禮器。爵的一般形狀為圓腹,倒酒的槽在前,后有細細長的尾,中間是盛放酒的位置,旁有鋬,上有二柱,下有三高足。
觥(gong)
觥,古時用獸角做的一種盛酒器皿,這種酒器在商周晚期至西周早期時最為盛行。
歐陽修《醉翁亭記》中就寫到:“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此處的“觥”就是酒器,“籌”是古時行酒令的籌碼,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描繪了一幅大家相聚飲酒的熱鬧場面。
觥比一般酒杯要大,后來人們就將大酒器稱為觥。周代《國風·周南·卷耳》有云:“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意指先斟滿大杯酒,免去心中的悲傷。
觥的造型極為奇特,全器做成動物的形狀,頭、背為蓋,身為腹,四腿做足,器身布滿動物飾紋,極為精美。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晚商盛酒器,也是青銅器中最杰出的文物,是商朝文化發展最好的見證。
四羊方尊造型雄奇,集線雕、浮雕、圓雕于一器,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器外,羊身和羊腿附著在尊腹部及圈足上,將四羊與器身巧妙合為一體,使原本造型古板的器物,變得栩栩如生。
通體裝飾有蕉葉紋、獸面紋等,與立體雕塑之間的處理,達到了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觶(zhi)
古代的一種盛酒器,也是中國古代漢族禮器中的一種,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
觶得名于《博古圖》,自北宋以來學界一直沿用,觶的形狀隨著朝代更替不斷演變,商朝時,觶為小瓶形狀,大多有蓋子,圓腹,侈口,圈足。西周時,出現方柱形的觶。到了春秋時期,又演化成長身、侈口、圈足觶,腹徑大于口徑,圈足較高。
《禮記·禮器》有記載:“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可見,觶在青銅禮器中的等級并不低,不是尋常百姓可以使用的酒器。
罍(lei)
罍是中國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小口,廣肩,深腹,圈足,有蓋,整個器皿十分大氣磅礴,無不體現古代匠人的精湛工藝。《詩周南·卷耳》記載:“我姑酌彼金罍。”我姑且斟滿那酒罍,很明顯,罍就是酒器。
《禮記?禮器》中亦寫道:“廟堂之上,罍尊在阼。”在太廟的殿堂上,罍尊放在東邊,犧尊放在西邊,說明了古代祭祀酒器擺放的秩序。
斝(jia)
斝是古代溫酒器,初見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朝。三足,一鋬,兩柱,圓口呈喇叭形,據說
商湯王打敗夏桀之后,把“斝”定為御用酒杯。
斝形狀像爵,但比爵大,有把手,斝既可溫酒,也可飲酒,類似現在的大酒杯,沿口處有柱,飲酒時,用柱抵住鼻梁,據說是用來提醒飲酒之人,酒多誤事,飲酒應適可而止。
青銅冰鑒
《周禮·凌人》記載:“春始治鑒......祭祀共冰鑒。”青銅冰鑒為古代冰酒器具,是古人用來冰酒的,尊缶內裝酒,鑒、缶壁之間的空間放置冰塊,從而使缶內的美酒變涼,在盛夏時期就可以喝到冰爽的酒。
冰鑒的支腳,由四只龍首獸身的怪獸組成,龍頭向外伸張,后肢匍匐蹬地,栩栩如生。四周外口沿,還飾有鏤雕或浮雕,眾多紋飾縱橫交錯,足見古人雕刻技術之高超。
酒文化與青銅文化相互交融,形成悠久而豐富的酒器文化,為中華民族文化留下了深厚的積淀。美酒配美器,增加飲酒之樂,更是國人刻在骨子里的情懷與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