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賞燈,飲酒作詩,猜燈解謎,是自古以來的元宵節傳統,無酒來助興,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節和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元宵節被認為是春節最后的余韻。
元宵,是美滿的。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湯圓、賞花燈、說點閑話、拉拉家常,便是一個團圓美滿的佳節。
元宵,是吉祥的。處處花燈招展,歡聲笑語,畢竟人們對來年所有的希望,其實都由這片燈火通明處誕生。
元宵,是浪漫的。無數文人墨客,借著那一輪柔和的明月,借酒抒情,表達各種引人共鳴的心緒。
壹
賞花燈:何人伴君詩與酒
在古代,元宵又稱“上元節”,也是男男女女期盼已久的“情人節”。
到了元宵節這天,閨中女子便可以拿上自己做的精美花燈,結伴出來游玩賞燈,手里拿著花燈,目光卻到處打量,比一比別家姑娘的花燈,喜怒哀樂也在這計較中產生了,再者,若是遇上心儀的男子,怕是再沒有心思好好放花燈了。
于是有詩云: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貳
猜燈謎:一年中最詩意的節日
《武林舊事》等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富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戲雜陳。詩謎書于燈,映于燭,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春秋戰國時代,宮廷和墨客中出現了“隱語”、“文義謎語”等文字游戲,這可以說是最早的燈謎。那時一些游說之士出于利害考慮,在勸說君王時往往不把本意說出,而借用別的語言來暗示,使之得到啟發。
燈謎的結構是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的,即“面”、“謎目”和“謎底”。這三個部分缺一不可。古時一首詩作為謎面,后形式更加多樣自由,一句詩,一個句子均可。
如:《紅樓夢》中元春的燈謎(打一玩物)
能使妖魔膽盡摧,身如束帛氣如雷。
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答案(謎底):爆竹
燈謎的難易,全看出題者的水平和意圖。因此,才子佳人聚在一起猜燈謎,圖個熱鬧,也各顯才華。
叁
吃元宵:中國味道
對孩子們來說,元宵最期盼的,大概便是吃湯圓了。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元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都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望。
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肆
對酒聯:踏月觀燈,對酒當歌
酒聯是酒文化、地域文化的奇作,飲酒作對,是一項美好而溫潤的傳統。
與現代許多時候只圖借酒消愁、盡一朝之歡娛的飲酒方式相比,它營造的溫和融洽的品飲氛圍、文明高尚的酒風,更令人樂于接受。
“街頭燈影逐花影,村中梅香伴酒香。”句意淺顯,但字里行間透露出俗世的熱鬧。這便是出自元宵酒聯中的一句。
所以,我國傳統的節俗酒聯雖然很多,但因時節與意境的特殊,元宵節自有它的豐富之處。
古往今來,人們的生活早就發生了很多改變,但是人們對于元宵飲酒的那份情懷、那份祝福和祈愿美好的心卻不曾改變。
元宵佳節夜,與家人或好友共飲一杯酒,在團圓中共享健康的喜悅。那暖意,御著春寒,漸漸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