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時不時的會有網友問我,網上賣的酒為什么都那么便宜,都是真酒嗎?
我一般會說,因為沒有實體店,所以經營壓力小了很多,房租成本,人工成本,運輸成本甚至營銷成本,等等。電商售酒,首先是電商,然后再是商品品類,所以自然不能脫離開電商來討論這個問題,而眾所周知,電商的盈利點普遍認為是舍價取量:降低利潤,提升銷量——但這不是全部的真相。
洋酒進入中國市場,基本采用的進口酒商代理制為主,簡單來說是怎么樣呢,品牌商給到代理商一批貨,代理商開拓市場,建立供貨鏈,甚至建立渠道。所謂渠道,就是零售商,更低一級的供貨商,超商等等,因為作為消費者的你會發現,身邊能夠買到洋酒的渠道簡直屈指可數,幾乎和每一個洋酒消費者沒什么不同,處在洋酒買賣鏈的末端。這中間經過了代理商、經銷商、零售商和渠道端口的層層加價。
釀成這一悲劇的原因是什么,在我看來首先是渠道。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天洋酒說,中土那塊地方看上去有很多錢可賺呢,你看他們攻陷了所有城市的奢侈品免稅店。于是洋酒們就雄赳赳氣昂昂的來了。然后他們發現語言不通是個大問題,恩,那就找個代理人吧。但是他們不知道對代理人是期望太高還是還是太過謹慎,說,產品我給,推廣費啥的你們自己搞定。
代理人就想,那行吧,不給就不給,我酒賣高點就行了。于是宣傳費,進場費,買店費,開瓶費,小到給7-11的錢,大到舉辦調酒師比賽的錢,都攤到酒上面了,還有關稅。
有時候實在開銷有點大,代理人就吃不消了,沒錢也沒精力鋪那么多點,更別說超商嫌他們的酒賣不動,場都不給進。那行唄,走捷徑,他們找到了團購客戶,簡稱經銷商,一年簽幾筆大單,也不愁沒得吃,哪怕他們知道這些經銷商,大多就直奔夜場去了,夜店,酒吧,會所。哪怕他們知道這些經銷商,能把四十塊錢的酒賣到四百。
經銷商們呢,靠賄賂也好,人脈也好,快速搶灘也好,就這樣壟斷了市場,甚至不給市場知道代理人的名字跟電話。而這里我們說的“市場”,也已然變成除了夜場線以外其他線一片荒涼的“市場”。
直到有一天,洋酒們赫然發現,自己怎么賣不動!他們質問代理人,代理人一邊打哈哈說哎呀現在你們還是高端產品,市場認知不夠啦,人們望而生畏,一邊罵經銷商你們有沒有良心這么加價!一邊,又偷偷把出給經銷商的酒又加了加價。
而真正的市場,就是我們,不僅連特么洋酒的廣告都看不到,連能買真酒的地方都還沒有。
怎么可以!這不合理!于是電商們出現了,他們根本就是拯救我們這群“c”的福音啊!
看上去很美對不對?
也不完全對~
我才不會說,電商上賣的酒為什么都那么便宜,是因為多數是貼外文標的水貨和國內灌裝的假貨。水貨倒還好,至少是真的么不是,最怕是水貨假貨貼了行貨標,坑你沒商量。有商人的地方,就有無良商人,電商上那可是無數商人。至于水貨為什么便宜,關稅問題自然是其一,其二則是水貨貨源不穩定,為了搶占市場,低價傾銷。
良莠不齊,真假難辨,這就是你在電商低價買酒的風險。
故事的末了,讓我說一個也許會讓你覺得聊以慰藉的消息,洋酒先生現在也不好過,今年過半,頭號洋酒貿易公司帝亞吉歐在大中華地區的凈銷售收入下滑33%。這大概源于嚴控“三公消費”。
結語:這個題目太大,并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說明白的,品牌商,渠道,終端,市場,國情,等等因素都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鑒別真假洋酒小知識:商家能否提供報關單,檢驗檢疫證明(并且清楚標注商品的規格單位是/瓶/箱,而不是升,KG),目前市場上很多洋酒都是原液進口,國內勾兌灌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