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1月,貴州茅臺酒廠以廠黨委的名義向省輕工廳提出了《關于建立高粱生產基地的報告》,建議“于遵義、仁懷兩縣建立高粱生產基地,依年度按照茅臺酒廠的生產安排播種,并進行原料品種的改良工作,納入農業生產計劃”,但是此報告的實施當年并未實現。
1965年初,國家輕工業部派出“四清”工作組進駐貴州茅臺酒廠,在工廠開展了以“四清”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教育活動,對酒廠的勞動管理、物資管理、財務管理和技術管理進行了初步的整頓,加強了各項的工作責任制,堅持了“質量是一切工作的第一標準”原則,并且提出了“三老”的堅持:老操作,老設備,老水分,嚴格了質量檢驗。通過兩年的科學試驗和實踐,使得茅臺酒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茅臺酒試點委員會從1964年10月至1966年3月,完成了對茅臺酒兩個生產周期的科學試驗,再次科學的總結了茅臺酒的生產操作技術,進行了酒樣的理化分析以及茅臺酒主體香味成分及其前期物質的研究,并對釀酒微生物進行了分離鑒定等,從而順利揭開了茅臺酒的一些質量秘密,初步認識了茅臺酒的生產規律和釀酒過程中微生物活動的規律,最終用科學的理論完善了傳統的操作技術。
通過這次試驗,再次肯定了老酒師、生產副廠長李興發提出的茅臺酒香型“醬香、窖底香、醇甜香”這三種香型典型體的正確性。這三種典型體的發現,不僅對茅臺酒的生產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全國所有白酒香型的劃分具有劃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