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這座城市的酒文化完全不像它的名字那么婉約。倘若在青島滴酒不沾,基本屬于自絕于人民的。
在青島,酒不是喝的,而是哈的。請注意口型。喝的幅度簡直比哈小的不能太多。哈酒,絕非平常意義的品或者小酌,哈酒是甭管白的啤的,先整半杯。剎不住車,掄起瓶吹。服務員來,換上大碗。實在不行,鍋碗瓢盆。
在青島喝酒,是物理+魔法的混合攻擊類型。
哈上一頓,眩暈6小時,膽量+200%,物理抗性+30%,物理輸出+40%,攻擊速度-50%,力量+20%,敏捷度-40%,智力-50%,走直線能力-80%,真心話+70%,大冒險+60%,吹牛能力+100%,群體傷害性+100%……
青島人喝酒的吉祥數字是“1”。
外地來人,青島人陪酒,都會伸出一個手指頭比劃,或者把五指伸開,中指彎曲。外地人一看就明白了。也就是一瓶或者一杯的量,還要比個勝利的指示。哈了之后才明白,自己是大錯特錯了。1,不是一瓶,更不是一箱,而是“1”直陪你哈,讓你不從也得從,不服也得服。那個勝利的姿勢更不得了,那可是無“中指”(終止)的哈。
青島的民間勸酒極少口吐蓮花,翻來覆去就是一句“白叨叨,哈了”。
這可不代表青島人口條不行,有酒哈,就是握十次手,不如哈一頓酒,誰還有必要多動嘴呢。
如果以喝酒劃分青島人的屬性。沒有男女之分,只分為能喝酒與不能喝酒。
走一個,是他們的接頭暗語。
當年,在青島老城區隱居的搖滾歌手張楚,回到北京念念不忘的就是標志潑辣的青島美女,如何跟他拼酒、吹瓶。據說,青島美女在國外留學,哈酒的海量讓老外直哆嗦。每次跟她喝酒,根本就沒有資格一爭高下。口頭語就是“no干杯,no干杯”。
青島民間有不同的喝酒協會,有缽子協會,有酒彪子協會,還有“今晚老婆不在家”協會等,不一而足。入會之嚴苛,退會之好玩,會規之繁復,會事之趣意,簡直是一部程序嚴謹的哈酒“葵花寶典”。
青島人哈啤酒,那就更不用說了。那就跟對著絲滑的水龍頭哈自來水一樣。啤酒是大自然加給青島的特效,夏天一到,酒彪子們帶給青島的是口吐彩虹的絢爛。
有人把青島的哈啤酒歸結于泡沫的升華,一個是來自海浪泡沫的大海情結,一個是來自啤酒花的啤酒情結。青島出現了打散啤酒用塑料袋這樣的發明并風靡全國,根本就是青島人的啤酒情結體現在青島人性格上實惠幽默方面的一個小剪影。盡管青島人把這不當回事,但還是有好事的外地人把袋裝散啤的創造,上升到“青島一怪”,甚至投射到青島的地域文化高度。
青島曾有兩個和青島市一樣知名的品牌:一個是青島啤酒,一個是青島葡萄酒。某種意義上講,青島的百年神韻,一半在棧橋,一半在小青島。二者可以說代表了青島深邃的人文底蘊和歷史文化。青島啤酒的logo創意取材于“棧橋”,誕生于1912年的青島葡萄酒標志圖形由“小青島百年燈塔”演化而來。青島葡萄酒廠的前身是1914年一位德國商人創辦的,當時起名為Melco酒廠(美口酒廠)。它和青島啤酒、卷煙、火柴等均是青島早期工業的代表。
除了啤酒、紅酒。青島還生產黃酒與白酒,日本人也是非常認可青島生產的清酒。“棧橋白干”是青島白酒的代表,有著近百年歷史,消費者對其有難以割舍的情結。1970年代前出生的青島人對“棧橋白干”大都有較深的印象。普通的綠白玻璃酒瓶、簡單清晰的淡藍色“棧橋”標識,一塊多錢的價格。曾讓不少“老青島”回味無窮。
在計劃經濟時代,青島酒精廠出產的“棧橋白干”,是青島人唯一可以不費什么周折就能買到的本地酒,有著濃郁的“糧食燒鍋香味”,喝起來香醇可口不上頭,價格低廉,堪稱物美價廉,被稱為“青島茅臺酒”。
青島人愛哈酒,帶有山東人的豪爽,海邊城市的小資。幾個朋友聚在一起,不用什么太好的菜肴,一盤蛤蜊,幾串烤肉,把酒臨海風。喝的是那樣的暢快和愜意。有這海風習習,誰還去什么飯店、酒吧。吃著烤肉,哈著酒,海闊天空地聊,喝到高興處,索性光著膀子,那份痛快,也就是青島人自己獨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