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瑞幸咖啡,再次獲得融資。
文|非郭俊峰原創,來源物流指聞
在2018年11月完成的B輪融資基礎上,瑞幸咖啡額外獲得共計1.5億美元的B+輪投資,主要投資方為貝萊德(BlackRock)所管理的私募基金,投后估值29億美元。據了解,這也是在4月初抵押咖啡機等動產后,瑞幸咖啡的再一次獲得融資。
迄今為止,瑞幸咖啡共拿到的第三筆融資。成立2017年11月的瑞幸咖啡一路“狂奔”,幾乎不到半年就“輸血”一次。
瑞幸咖啡成立以來,快速開店的同時開啟多輪補貼,總計超過數十億元。據悉,目前瑞幸咖啡的新建門店數超2500家,而2019年全年目標是總門店數超過4500家。快速開店和補貼,帶來的是巨額虧損。
但面對巨虧,瑞幸咖啡創始人兼CEO錢治亞似乎并不以為然。“新的融資進入后,瑞幸咖啡將持續加大產品研發、科技創新與業務拓展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力度。”錢治亞表示,對用戶的補貼還會繼續,從目前數據來看老用戶留存率很高,我們的產品深受用戶喜歡。我們會堅持對用戶適度補貼,但具體補貼方式和補貼力度會視業務情況適當調整。
自帶網紅氣質的瑞幸咖啡,“急功近利”似乎成為市場對他的定義,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確實成為攪動中國咖啡市場的一條鯰魚。在大肆擴張背后,瑞幸咖啡有著怎樣的供應鏈邏輯?
"燒“出來的供應鏈可靠嗎?
1.“一夜之間”建完供應鏈網絡
對于咖啡這個品類來說,規模和資本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供應鏈才是競爭的核心壁壘。
磨個咖啡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要搞好幾千多家咖啡店,那供應鏈就不是那么簡單了。據知情人士表示,目前的瑞幸咖啡供應鏈能力已較為成熟。咖啡的生產流程,配送流程,上下游的整合,都需要時間磨合,需要大量的供應商和社會資源參與協作才能共同完成。但如此規模的瑞幸咖啡,似乎“一夜之間”就把所有問題搞定了,讓人匪夷所思。
如同行業專家所言,“咖啡是食品生意,價值鏈足夠長、涉及到食品安全和供應鏈建設問題,還有線下店面的運營、人員培訓和管理。簡單的咖啡生意其實有很高的門檻和進入壁壘。”
“如果花錢買回來的是優質資產、是護城河,就是一種投資、而不是燒錢。‘燒’出一條優質供應鏈是值得的。”瑞幸咖啡一位高層坦言。
據悉,瑞幸咖啡在宣布正式開業時,就同時簽約了全球頂級的6家供應商。在供應商管理方面,瑞幸不僅與全球頂級供應商合作,還與小型供應商合作,比如杯子、杯套、袋子等都有2-3個品牌的備份,從而保證品質和供應量。
“不要只看到瑞幸咖啡的短期虧損,從3年、5年,甚至更長遠的周期來看,瑞幸刺激了咖啡行業,會使咖啡市場迅速崛起,從而刺激現有咖啡采購、物流和供應鏈體系的建設。”一位咖啡從業者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2.多渠道運營體現供應鏈優勢
據小編了解,瑞幸咖啡有四種不同類型的門店,分別為旗艦店:豐富場景+堂食+外送;悠享店:豐富場景+堂食+外送;快取店:簡配場景+自提+外送;外賣廚房店:只外送,不支持自提。
這樣多渠道的運營方式,取決于瑞幸兩方面優勢,首先,大數據使營銷行為更加有序化、精準化。錢治亞曾表示,依托移動信息化,用戶的線上消費行為將由互聯網數據庫記錄和儲存,通過進一步分析形成用戶消費行為畫像,幫助瑞幸咖啡采取針對性的營銷策略,這是傳統零售行業無法具備的優勢。
另一方面,大數據使后端供應鏈問題得到改善。App前端獲取用戶購買信息,后端對接復雜的供應鏈、物流、財務管理系統。所有數據可視化,并且具備極強的邏輯性。
3.瑞幸的供應商都是“冒險家”?
其實,瑞幸的出現攪動的不止是整個咖啡消費市場,更是整個產業鏈,更為確切地說是做實業的產業鏈上下游商家。“特別是在燒錢補貼、急速擴張的模式下,單量下滑,脆弱的資金鏈成為其面對的兩大主要問題。”業內人士表示。
甚至在4月初,瑞幸咖啡為了4500萬元的貸款,還抵押了多地門店咖啡機、奶箱、粉倉等不動產,盡管瑞幸回應這是一筆常規的設備融資租賃,但自此,瑞幸資金鏈可能出現問題的討論不絕于耳。
作為瑞幸咖啡的供應商,其實需要冒險精神,因為,在產業鏈中,體量越大議價權越高,供應商和瑞幸合作都有結賬周期,這對實業來說是缺乏安全感的。“我們整天在擔心瑞幸哪一天資金鏈斷裂,自己血本無歸。但又懷著一股僥幸的心理期待和瑞幸的合作,借助這股東風提升一下銷量。”瑞幸的一家牛奶供應商說,“是不是另一個ofo?”是業界對瑞幸最大的質疑。
“外賣咖啡”的配送掣肘
1.外賣模式是好是壞?
業界把瑞幸咖啡定義為“外賣咖啡”。其實,早在2014年上市的“連咖啡”才是“外賣咖啡”概念的鼻祖。
當然,從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場景角度,瑞幸咖啡不只是外賣。而作為創業初期,瑞幸咖啡為了快速拓展的需要,瑞幸主推的快取店模式,有點像星巴克、costa開在機場的咖啡店。這一類門店,目標受眾聚集,消費特征集中度較高,“快取”是普遍剛需。
由于在快取店和外賣廚房店的數量比較多,因而對其產生了“外賣咖啡”的強烈印象和定位錯覺。但從長遠看,線上外賣,線下體驗的多業態混搭格局是瑞幸咖啡的終極模式。
“純外賣咖啡運營成本太高,用戶體驗也不好,咖啡不但要現磨還要新鮮著喝。”錢治亞認為,國內成熟的線上支付環境催生了“外賣咖啡”的興起,但純外賣模式行不通,必須走線上線下結合的新零售模式。
既然做的是“外賣”生意,那配送就是運營的關鍵。配送咖啡既要保證準時送達,又要保證不能撒漏,所有配送員都會自備濕巾,確保遞到客戶手里之前咖啡無溢出。順豐的配送員,肩負著瑞幸外賣咖啡的客戶體驗,據瑞幸咖啡官方稱,外送平均配送時間只有16分鐘,而超時率只有0.4%。有業內人士說,瑞幸有點像“速遞公司”。
高品質服務,意味著高成本付出。順豐與瑞幸是新建立的合作,所有的配送員都是新招的,今年據說瑞幸還要在北京地區開四百家門店,意味著順豐要繼續為此招人。
換句話說,這就不難理解瑞幸咖啡為何高密度開店了,只有這樣才能縮短訂單的配送時間。
據一位瑞幸咖啡配送員透露,配送一單瑞幸咖啡,會提成七塊錢。而之前他送快遞,一件只提成一塊錢。在咖啡市場投資人眼中,配送費過高,是瑞幸商業模型的核心問題,換而言之,瑞幸出現巨額虧損,除了大量的補貼,配送成本是掣肘。
2.“前置倉”吸引資本市場
“整體來看,瑞幸咖啡的發展方向是成立的。”一位瑞幸咖啡投資人表示,瑞幸咖啡之所以大規模地開店,是因為它要把自身的前置倉優勢發揮到極致。
若按照重力鋪設前置倉的邏輯來看,瑞幸咖啡“9個月虧損8.57億元”的燒錢節奏自然地出現在瑞幸咖啡CMO楊飛口中,“預期之中”。目前在市場上,前置倉仍舊是稀缺資源,前期門檻很高。因此,瑞幸咖啡的提前布局我是認可的。”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2月18日,瑞幸咖啡宣布向企業或擁有會員體系的機構開放API平臺,將技術與服務能力輸出給其他領域的合作伙伴。據悉,順豐、建設銀行、招商銀行等公司已經成為瑞幸咖啡的首批戰略合作伙伴。
去年9月更與騰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微信為瑞幸咖啡提供更多流量,雙方還要探索前沿技術在線下場景的應用,包括圖像識別、人臉支付、機器人配送等。
“鯰魚效應”激發新模式
深耕互聯網出行領域十余年的錢治亞,在轉型涉足咖啡行業時,也不由自主的以互聯網的思考方式去看待這個擁有巨大潛力的市場,她坦言,線下門店網絡運營經驗和互聯網競爭思維,是她創辦瑞幸咖啡的基礎所在。
瑞幸的主力團隊來自于神州,這一度引起議論。CEO錢治亞為前神州優車COO,CMO楊飛為前神州優車CMO,瑞幸咖啡的辦公地點位于神州總部。瑞幸團隊在產品運營方面以咖啡行業的人才為主,40%的團隊來自于星巴克、麥當勞的團隊,核心的技術團隊來自互聯網公司。
錢治亞從創業之初,就將瑞幸咖啡定位為“新零售專業咖啡運營商”,將咖啡行業與互聯網模式重組融合,徹底顛覆傳統咖啡行業的經營理念和營銷模式。“新零售咖啡和傳統咖啡有著很大的區別,也不是簡單的外賣咖啡。”她強調,“實現產品、價格、便利性的協調和統一才是‘新零售’咖啡的核心。” 瑞幸咖啡依托“重+輕”的運營模式,在大量拓展線下門店的同時,輔以線上下單支付及配送,完成“線下+線上”全渠道的加速融合。
在國內商業環境背景下,以前是大魚吃小魚,現在是快魚吃慢魚,一個商業模式如果是能跑通的話,很快就會有很多追隨者。瑞幸咖啡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郭謹一曾表示,“我沒想過這個生意能否慢下來。中國企業又不缺錢,所以一個好的商業模式,你必須自己要跑很快。”
外界也認為星巴克的優勢在品牌和場景,而瑞幸很可能會贏在互聯網思維。
如果說星巴克是中國現磨咖啡的龍頭老大,代表了過去十年咖啡行業發展的話,瑞幸可以算是行業里最成功的攪局者,橫空出世,直接撼動了星巴克的江山。
據了解,當下,向來安靜沉穩的星巴克,也開始與阿里麾下的餓了么合作,推出外送服務,以補足線上表現乏力的短板。
無論瑞幸咖啡的模式能走多遠,但不可否認的是,“咖啡+互聯網下單+外賣/自提”的模式就這樣來了,在北京、上海城市核心區實現了500米范圍內100%覆蓋,顧客步行5分鐘就能觸達。星巴克走了17年的路,瑞幸一年就這樣走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