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酒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酒文化也各具特色,比如在日常宴飲中,中日兩國都有“干杯”文化,涵義卻大不相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中日飲酒的習俗和方式都有哪些有趣的不同之處。
眾所周知,中國人喝白酒干杯的時候,喜歡一口氣全部喝干,以此來體現喝酒人的誠意和豪氣。中國的干杯文化,從皇帝賜酒臣子不得不喝,演化成如今中國人喝酒的霸氣。中國宴會多借各種理由干杯敬酒,賓主共飲,始終在一種嚴肅而熱烈的氛圍中進行,干杯形成一種宴飲文化。”比如:
“沏茶要淺,斟酒要滿” 。
同時,在中國一旦酒興所致,很多人會進行五花八門的行酒令。酒令是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傳統的酒令內容豐富、詼諧幽默、異彩紛呈,是中國酒文化的生動反映。這一點在下面的諺語中有所體現:
“酒令嚴于軍令” 。
“酒令不分親疏”。
日本人講究淡雅、含蓄,因此日本酒的品名大都獨具匠心、情趣高雅,諸如“松竹梅"“霧島”等。詩情畫意的名字配上漢字書法,更顯得古色古香。日本人飲酒不僅有情致,也較文明。他們一般不勸酒,但一旦進入角色,也絕對不會少喝。
在正式宴會上,人們一般不會自斟自飲,倒酒的行為通常是在客人之間完成。酒桌上,如果看見鄰近者酒杯一空,就必須要代為斟酒,而對方也一定要用雙手舉起杯子,一般是右手持杯,左手托底。以下酒諺就是強調這種禮儀的重要性。
“手酌貧乏/自斟不體面” 。
“自斟羞愧” 。
“酒杯不拿起,直接斟酒失禮” 。
宴會的儀式起源于祭祀活動,祭祀一般由“儀禮”(禮儀),“直會”(祭神酒宴),“無禮講”(開懷暢飲)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按照禮儀進行一般的辭令和寒暄。第二部分進入共飲共食階段,即大家共飲一個容器內的酒,或是共用一個酒杯。這種習慣源于日本人的“連帶意識”,含有你我是一家人的寓意。但這一階段也伴隨禮法禮節,比如不能隨意地喝酒,必須等待固定的斟酒人按照座位順序給自己斟酒。現在,日本人常喊“干杯”,但不一定喝干,只是號召大家一致行動。日本的“干杯”始于1854 年,井上信濃守等六位幕府官員與英國使者就《日英友好條約》的補充條款進行磋商,了解到英國有恭祝女王健康而干杯的習慣。會談結束時,井上信濃守突然站了起來,大喊一聲“干杯”后嚴肅地坐了回去。這個“干杯”雖然用的場合不對,讓人感覺很滑稽,但在那之后,“干杯”卻在日本的酒席上扎了根。第三部分相對自由,可改變席位,不論上下級,喝得酩酊大醉,也亳無關系。
“酒席先禮后亂” 。
“酒席筵間無等級” 。
中國的酒席講究“酒席筵間分上下”,職場上的等級關系一直會被延續到酒桌上。中國人計較酒后的言行,失言失態不僅失禮,而且可能會受到追究。中國表現酒后行為舉止的諺語有:
“酒后無德” “酒后亂人性”。“酒后吐真言 ”。
日本人的酒席中,也經常出現醉酒失態的狀況。在許多外國人尤其是中國人來看,醉酒是有悖于酒禮的行為,酒后失態更是失禮之舉。但是,由于自由的飲酒氣氛,日本人似乎對此不以為然,醉酒失態的人不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不好意思,旁觀的人也不會對他產生不好的印象,彼此之間有著妙不可言的某種默契。這與日本酒文化最初的神酒,有著密切的聯系。有研究者認為,日本原來的神都是關系親密、相互依存的共同體的神,人們祭祀時也是全體成員共同參加。人喝醉了祭神的酒,恍惚之間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神還是人,這時神就能通過人的口來喝酒。這樣一來,不僅實現了人神交流,而且達到了人神合一的境界。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人們對醉酒較寬容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