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瀘州老窖酒生產中,溫度占有重要的地位。溫度與發酵有密切的關系,溫度過高,會影響酵母菌等微生物的活力,阻礙發酵,故在生產中要盡可能地把溫度控制在適宜范圍內,使發酵順利進行。釀酒生產中經常使用的有關溫度的術語有:地溫、室溫、入窖溫度、升溫幅度、發酵頂點溫度、窖體溫等。
1、溫度的作用
可提供有益微生物生長繁殖及代謝活動所需要的適宜條件。酒糟中,酒中微量成分的生成和相互間的轉化都需要一定的溫度, 如蒸糧使淀粉糊化、發酵促使淀粉生成葡萄糖等。
2、正常的入窖溫度和升溫幅度
正常的入窖 溫度是18 ~ 20攝氏度。這是因為酵母菌的適宜生長溫度是28攝氏度,最適發酵溫度是32攝氏度, 18 ~ 20攝氏度入窖溫度雖然不是酵母菌最適生長和最適發酵溫度范圍,但在較低溫度條件下酵母菌生長緩慢,菌體健壯,具有較大的活力和持久的發酵能力,使發酵完全徹底,提高產量。并且在發酵過程中,蛋白質、脂肪、果膠等分解較少,因而酒中雜醇油、醛等物質含量較少,酒質純正、質量較好。固體發酵的特點是溫度無法控制,在主發酵期,溫度逐日上升,如在30攝氏度左右入窖(即高溫入.窨).糖化發酵加快,溫度猛升,酵母菌體不健壯,易衰老死亡,發酵不徹底,持續時間短,多余糖分可被雜菌利用生酸。且在高溫下,雜質含量高,酒質不純,出現苦味或燥辣。
正常的升溫幅度為15攝氏度左右。每天發酵升溫1 ~2攝氏度,時間7~ 15天為正常。否則就不正常。
工藝上規定入窖溫度的原則:以地溫為依據確定入窖溫度,地溫在20攝氏度以下時,入窖溫度可控制在18 ~20攝氏度;地溫在20攝氏度以上時,入窖溫度可控制低于地溫1 ~2攝氏度。
3、入窖溫度低(18~20攝氏度)的優點
①發酵升溫緩慢,主發酵期長達10~15天,發酵完全,出酒率高且質量好。
②可以抑制雜菌生長繁殖。低溫不利于雜菌生長而有利于酵母菌的繁殖,由此可以抑制雜菌的生長,到30 - 32攝氏度時發酵已基本完成,乳酸菌、醋酸菌受到抑制。
③生酸幅度小。減少糖分、酒精的損失,而且母糟正常,有利于下排生產。
④入窖溫低,發酵頂點溫度不高,只達32攝氏度左右,加之升溫緩慢,吹口清涼有力而不猛,酒精和揮發性香味物質損失少。
⑤雜質生成量少,如甲醇、雜醇油等,而醇甜物質生成較多,利于酒質的提高。
專欄傳統白酒全套釀造技術作者:王杰釀酒69.9幣45人已購查看4、入窖溫度高的缺點
①發酵升溫快猛,主發酵期短,只有5天左右。發酵不完全,出酒率低,質量差。
②有利于雜菌生長繁殖。在高溫情況下,有害雜菌同有益菌同時生長,競爭消耗淀粉。隨著發酵的進行,溫度上升越高,達339攝氏度以上時,有害雜菌的活力增強,而酵母菌的活力減小,影響糖變酒。而雜菌大量消耗糖分、酒精,產酸多,這樣的損失無法挽回。入窖溫度低,如果操作不當而少產酒,淀粉還存在于母糟中,下排可挽回,而如果不產酒,殘淀又不高,就無法挽回了。
③生酸幅度大。雜菌在高溫下大量繁殖,消耗淀粉等營養物質,生酸大,使母糟帶病,給下排生產帶來困難。
④雜質生成多。原料中的五碳糖、果膠質、蛋白質.單寧在高溫發酵情況下,加速分解成甲醇、糠醛、雜醇油等,而嚴重影響酒質。
⑤生成糖多、酒精少。即糖化好、酒化差,酵母菌發酵能力鈍化,但霉菌的糖化力加速,把大量淀粉變成糖,而酵母菌不能利用或利用不完全,反而給雜菌提供了充足的營養。溫度高的黃水黑清而甜,母糟黑硬。
⑥由于升溫猛,吹口猛, 二氧化碳多, 生成的酒精會隨二氧化碳跑掉,溫度高的窖能聞到酒精味。開窖沖勁大的母糟,產量、質量都不好。
5、生產中入窖溫度過高過低的一些現象
①生產中入窖溫度過高,母糟黑硬、酸度大,沖頭大(酒氣味大),黃水清、黑,咸甜、酸而不澀,酒味燥辣、淡薄,香氣短。
②生產中溫度過低,發酵初期升溫緩慢,有時2 ~3天不升溫,主發酵期太長,有的長達1個月左右,母糟顏色嫩,黃水黏,現花,產酒甜味重、香味差,產量、質量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