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碚這座小城,它不僅有上天賜予的縉云之巔,九峰綿延,蒼翠蔥郁;嘉陵之畔“小三峽”,秀美綺麗的風光;李商隱“巴山夜雨”的吟詠,蒙哥“上帝之鞭”的沉落;北碚還是著名的宗教文化勝地,“縉云八寺”建于南北朝,延綿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20世紀30年代,中國佛教學會會長太虛大師在此建立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以發揚佛學,20年間門徒廣布。
但北碚最精彩的還是盧作孚在嘉陵江三峽地區主持的鄉村建設運動,它是民國時期鄉建運動重要的歷史見證。盧作孚創造了讓北碚從一個窮鄉僻野,匪盜橫行的地區,變成美譽中外,具有現代化雛形小城的奇跡。北碚小城還因為盧作孚卓越的建設成就,在抗戰時期成為了陪都重慶的遷建區,有“小陪都”“陪都的陪都”之稱,成為抗戰中重要的文化積聚地。遷到北碚的民國中央黨政機關、中央科學文化機構、大專院校、社會團體共100多家,這里曾經名流薈萃,群星燦爛,被稱為東方的諾亞方舟。抗戰時到過北碚的著名學者和文化人幾乎囊括了當時中國學術界、文化界所有代表人物,在此長寓短住的各界人士不下3000人,留下了100多個陪都遺址和抗戰文化景點。
2
中國的現代化起步比西方整整晚了200多年,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內軍閥的混戰讓中國現代化交織著啟蒙與革命的復雜局面,步履尤為艱難。
在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在國內軍閥混戰,國外帝國主義入侵,內憂外患的國情下搞現代化建設,在一般人看來,這簡直是一個不可思議、天方夜譚的神話。但是,盧作孚卻以復興中華民族大業的信仰和卓越的智慧,將一個一個的夢想都變成了現實。在北碚這塊土地上開始了中國鄉村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探索,并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在中國,最早提出現代化思想的是孫中山,而盧作孚是繼孫中山之后,更明確提出現代化口號,并對其具體內容和目標作了明確規定的第一人,他以北碚為基地進行現代化建設試驗,不愧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先行者。
3
在北碚,除了盧作孚留下的遺跡,還有很多抗戰時期留下來的各種遺址,比如復旦大學舊址便是其中之一。抗戰時期,復旦大學自上海西遷,于1938年2月擇址于重慶北碚東陽鎮夏壩,設有五院二十二系及兩個專修科,師生2400余人。
1945年抗戰勝利,復旦大學回遷上海,但它在重慶的歷史并沒有終結。1946年,留在重慶的教授許逢熙在原址發起成立“相輝學院”,從1946年到1952年,總共辦學6年多,培養出了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玉米大王”林季周等著名科學家和建設新中國的骨干人才。
重慶北碚復旦大學舊址 攝影:王飛
本文節選自休閑讀品雜志2017年第三期
編輯: 九章 審核:子白
休閑讀品雜志社
(xiuxiandupinTX)
本文原創,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