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釀啤酒,craft beer,不只是在中國,在國外,也各種定義,各不相同,有人說,當你喝下一杯酒后,愿意再來一杯,去聞她,去品她,就叫精釀啤酒,有人說,不加大米玉米等輔料,用傳統方法釀造的,就叫精釀啤酒,有的人說,小型酒廠產的就叫精釀啤酒,還有人說,只要好聞好喝口感好,管她哪里產的,就是精釀啤酒,或者,不是嗎?
首先來看一種最普遍的說法,“好喝”的酒就一定是精釀啤酒?美國goose island釀酒廠,美國非常牛比的“精釀”啤酒廠,其產品有相當高的口碑,在全美啤酒比賽中斬獲無數大獎,每年年底都會推出限量版的各種啤酒,上架不到半小時就能被搶購一空,甚至許多愛好者會在高速路上等著酒廠出來的送貨車,跟著送貨車到送貨地點,馬上搶購~!還有很多其它先驅性的精釀啤酒廠,比如紐約布魯克林啤酒廠都反攻倒算開分廠到德國去了,向德國人推廣現代精釀和其概念。你說這些廠產的酒是好酒嗎?當然是好酒,但是對不起,它卻不是美國釀酒師協會承認的精釀啤酒craft beer,象goose island這樣的是因為她已經被百威收購,而brooklyn這樣的是因為她已經太大,年產n多萬噸了,不符合美國釀酒師協會“立小型”的要求了。
那不被大酒廠控股,產量不高的小酒廠,就是精釀啤酒廠了嗎?當然也不是,很多微型酒廠,啤酒自釀酒吧,產量少,甚至全手工手產,但質量卻很低,粗制濫造,明顯有怪味,與宣稱的啤酒風格嚴重不符,有的雖然酒品稍好,但酒品沒有任何特色,土鱉式的商業氣息非常明顯,酒品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創造,舉個極端的例子,比如我們中國大陸境內一些所謂“德式自釀啤酒”,號稱“純正”德式啤酒(注1),明明是個中國啤酒專賣中國人,非取個名字叫什么什么堡,什么什么斯基,土鱉到不行,在全世界都在以生產本地特色啤酒為榮的時候,還守著個德國老古董不放(而且還學得不象),這樣的酒,就算好好做了,又怎能稱得上精釀啤酒?
那用傳統方法,優質的傳統原料釀造的就一定是精釀啤酒嗎?或者說,精釀啤酒必須使用傳統方法和原料進行釀造嗎?當然也不是,從精釀啤酒運動誕生起,創新就一直是和她相伴的,特別是在美國,創新精神本來就在他們的基因里,所以,不管是從原材料上,釀造方法上,甚至整個的啤酒理念和營銷方式都有了巨大的革新和創造:釀酒的原材料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豐富多彩過,不僅麥芽,啤酒花,酵母的種類極大豐富,各種其它前端后端的原材料都已用在了啤酒釀造中,各種各樣木桶,各種各樣的細菌,各種各樣歷史上都不曾出現的香料,辛料,和瓜果蔬菜,可以說現今的啤酒原料,只有想不到,沒有釀酒師做不到的了。釀酒的新方法也是層出不窮,特別是各個美國的精釀啤酒先驅大廠,開創了很多過去想都沒人想過的技術,各種創新,各種反傳統,難道能說,他們就都不是精釀啤酒廠了嗎?
剛才說到在現代精釀啤酒的發源地,美國,有個自己的關于精釀啤酒廠的嚴格定義,并以延用了很多年:
1.年產量少于600萬桶。(1桶是100升多點,給大家個直觀印象,燕京產量是好幾百萬砘)
2.酒廠不被或是低于25%的股份被非精釀啤酒廠控制。
3.至少有一款主打產品,或是超過50%的銷量中,沒有使用輔料來釀酒,或者用輔料也是為了增加風味而不是減少風味。
這個定義看似簡單,實則有很深的道理,化大繁于大簡,可以說,美國精釀這二十年能得到爆發式的發展,除了歷史的決定性這種因素外,這個定義居功至偉。
這里面理解的是第三條,但剛接觸精釀同學還是會有些迷惑,這里我再詳細解釋下,在任何一個食品飲料生產企業,都必須工業化的超大規模生產,才能降低成本,但要超大規模的生產,就要降低自己產品的口味,去瞄準最低的底線,具體到啤酒廠,那它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做出盡量讓更多的人至少能接受的口味,什么樣的啤酒能讓最可能多的人至少能接受?那當然就是水了,所以國內的啤酒都是一個水味,做得不好的還有尿味。在把啤酒做成水味的同時,還能進一步降低成本,那就更好了,所以,大米,玉米,甚至淀粉,被大量的應用到了很多工業啤酒的生產中,他們能讓啤酒更象水,同時還比麥芽便宜,一石二鳥。但是用了大米就一定不是精釀啤酒了嗎?我覺得不是,美國釀酒師協會也不這樣認為,所以這個定義其實非常嚴謹,“為了節省成本降低風味而添加輔料”,才不叫精釀啤酒。
其實用了大米也能做出好酒,就看你是怎么把玩“她”,添加她的目的只要不是“降低風味”,那做出來的一樣可以是精釀啤酒。最近我自己就在我的迷你系統上實驗很多添加輔料的啤酒,歡迎大家來重新洗下腦。
剩下的兩條就不太好理解,也被很多人不認同了,常見的觀點就是,只要認真做,不偷工減料,好喝,就是精釀啤酒,管她是不是大酒廠產的或者管他股東是誰做什呢?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想明白,我們為什么需要給“精釀啤酒”一個明確的定義?大家都知道比利時的修道院啤酒,只有符合修道院要求的,由和尚在寺內以慈善生產為目的生產的啤酒,才能稱得上修道院啤酒,才可以在酒瓶上打上“authentic trappist product” 的字樣,沒有這個,市場上trappist beer 早就泛濫,這也再也不是一種質量,特別是文化的象征。在想想,只有香檳地區產的起泡酒才能叫香檳,只有干邑產的白蘭地才能叫干邑,在茅臺產的茅臺才能叫茅臺,每一種產品的定義,都是為了保護這個產品,和與之相關的文化。
這也就是美國官方精釀啤酒定義中把年產量上限和相對高的立性的要求放在前二條的原因,道理很簡單,大型的工業啤酒集團,他們天生就是精釀啤酒運動抵擋者,他們天生就是殺手,只有只讓小型的立性啤酒廠有資格享用精釀的名字,才能更好的保護和推廣這個運動,不把“精釀”定義為小型的立啤酒廠,這個字眼,早晚會失去活力,我們失去的將是一個文化,失去了創新的小酒廠,作為消費者的你也,許就永遠不會知道,自己能不能喝到“更好喝”的啤酒了,就象十年前所有人都不懂啤酒的時候,開瓶青島燕京不也喝得特高興嗎?
講兩個故事,波士頓啤酒廠(boston beer company)剛成立的時候,酒水都是通過外地的酒廠代工生產,這個做法完全無可厚非,和精釀啤酒并不矛盾,但卻在大力發展的時候遭到了美國大酒廠以廣告形式的大力詆毀,銷量一度慘跌,至今讓許多美國精釀啤酒人心有余悸。
現在中國市面上很常見的福佳白啤(hoegaarden), 最開始并不是這個味道,福佳酒廠在幾十年前一場大火后,不得不接受了百威英博的貸款援助,從那以后,她就被不斷的被要求更改配方,把酒做得更“大眾化”,創始人一怒之下賣掉酒廠去美國玩精釀去了,福佳也就被改成了現在的樣子:入門可以,但比起真正有風味的比利時白啤,就又差得遠了。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精釀的精神就是反傳統,創新,突破界限,是一種生活狀態的訴求,這需要很多很多特色小酒廠的一起努力,但這些小酒廠,就算聯合起來,也根本無法和大酒廠在廣告界,法律界,以及市場推廣上,進行任何直接的競爭,我們必須給他們一個名號,把他們保護起來,讓他們在精釀的名義下去推廣,賣出更高的價錢,才能這個運動健康和持久的發展。
我中國的每一個新興精釀啤酒人,也一定要有一個這樣的能讓大家有共識的精釀啤酒的定義,這樣才能保護這個還處于黎明前的黑暗的新興微小事物,我們可以直接把美國的定義拿過來用嗎?當然可以,不過我個人覺得還有一些可以再豐富的地方,和美國不同,我們中國相對來說,土鱉和裝逼犯比較橫行,社會信用嚴重缺乏,我們可以考慮再豐富上第四點:誠實。
怎么樣誠實,是可以量化的:
1, 老老實實寫上自己的產地。
2, 不做任何虛假或有誘導性的虛假宣傳,比如有的酒雖是在國外生產,但其實專賣大陸,但卻號稱當地知名啤酒。
3, 老老實實寫清楚自己所有的原料和添加劑。
4, 如實寫上自己的各項指標,酒精度,麥芽度,苦度等。
5, 不抄襲,不模仿。
第5點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在美國他們沒有這個問題,哪個土鱉想去模仿抄襲會被所有人鄙視,死得比翔還慘,在中國我們都知道,越抄活得越嗨。
這就是我對精釀啤酒的理解,和我個人認為的精釀應該如何定義,歡迎大家討論。我是希望,全國各地正在努力推廣精釀啤酒的人,都能認識到,精釀啤酒,不僅是一種“好酒”,更是一種文化,一種創新,和一種美好的生活態度,我們在推廣她,也要學會保護她。
注1:德式啤酒,是國內最荒唐的一個關于啤酒的概念,什么叫德式啤酒?我不知道,誰知道?德式啤酒四個字沒有任何信息和意義,首先德國啤酒也有非常多種,這幾個字不能說明任何風格和味道,其次,在啤酒世界里,德國啤酒本身也算不上什么品質的代名詞。 是,德國是有個啤酒純凈法,但這個法在現代精釀啤酒釀造中本身就是沒有意義和反動的,而且這個法也并不能啤酒的品質會更高。中國很多精釀啤酒廠完全能夠,也正在生產著絕不遜于“德式啤酒”的啤酒,所以說,拿這四個字做啤酒宣傳,得多土鱉呢?
注2:現在很多人一說到美式啤酒,就認為是加大量啤酒花的艾爾啤酒,這個認識是非常片面和錯誤的,美式啤酒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創新的概念,和具體的工藝和原料,沒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