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最喜深挖歷史與刨“出土文物”。這不是烤酒匠隨口一說,而是有依有據地考證過。中國白酒有三四千年的釀造歷史,這里面固然有許許多多的典故與傳說,但真能和國內某些酒企扯上關系的并不多。
五糧液多年以前在宜賓老城區發掘出了明代古窖池,由此宣布其釀造歷史可追溯到六百多年以前的明朝初年。瀘州老窖不甘示弱,隨后也發掘出了源于明朝萬歷年間即公元1573年的“國寶窖池群”,并申請了“國窖”保護。這兩大濃香酒企因有了歷史的加持而變得身價倍增,這讓國內眾多白酒名企坐不住了。于是,古井貢酒用一段“建安元年即196年曹操獻酒”的典故,竟然由此“論證”出自己已有1800多年的酒文化歷史;劍南春則到處翻書,終于在茫茫文獻與書海中找到了《后唐書·德宗本紀》,上面記載了盛唐時期本地曾有酒進貢給皇帝,由此劍南春宣稱自己已有了1500多年的歷史,并且還是“唯一進入正史的白酒”。再于是,有酒企挖出了一綠銹斑駁的鼎,說這是某某王室成員喝酒用的,由此可上溯到兩千多年前,我們已開始……終于是,另一酒企竟然挖出了一個土陶大盆,說是三千多年某某文王盛酒用的缸,這歷史就更加久遠……這真是“我方唱罷你登場”,搞得一個白酒行業是歷史典故頻傳,出土文物頻現。
平心而論,白酒釀造是我們老祖宗代代口傳心授而延續下來的一種技藝,確實應該“依古法,遵祖訓”的傳承下去。但牽強附會的把一些歷史淵源硬扯到自己的企業身上,烤酒匠不太認同。制酒,踏踏實實地用心去釀造就行,故而烤酒匠在多年以前就提出過一句話:釀中國老百姓喝起的好酒。靠一些故事裝點出來的“名酒”,除了價格高昂之外,我想不出對消費者有何益處?
我是《中國千壇老酒收藏者》@酒都烤酒匠,一個潛心于古法釀酒與傳承的制酒人。歡迎全國老酒愛好者來信交流,與烤酒匠共品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