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與中國醫藥的關系源遠流長,這一點我們在此前已經多次討論,在此不用再贅述。在中華醫藥的發展歷史中,以酒醪為代表的釀造術成了中國醫藥制劑的先聲與代表,以酒入藥與以酒治病成為中醫一大特色。
同時,歷代醫家也對酒對人體健康的消極作用有著清醒的認識,并往往從其社會影響方面立論。古代醫籍《黃帝內經》中記載:“帝曰:上古圣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針艾治其外也。”湯液醪醴,可以看作是先民對酒類的概括,均由五谷制成,清淡稀薄者謂之湯液,稠濁醇厚者為醪醴。在古久之前,先民們的身體對藥物的依賴性和抗藥性是很低的,所以一般情況下,大病是無法治愈的,而有時得一些癥狀輕微得小病,即古中醫所言得外界邪氣乘虛而入,只需服用一些湯液醪醴,病也就好了。但當今之世又不同,人一旦有病,必定內服藥物、外用針砭方能痊愈,這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古人看來,酒作為一種特殊的食物和飲品,是一種具有藥用價值的飲料。《禮記·雜記下》有“病則飲酒食肉”的記載,是酒作理療用途的直接證據。《孔子家語》曾載“孔子觀于鄉射,喟然嘆曰:‘射之以禮樂也。何以射?何以聽?循聲而發,發而不失正鵠者,其唯賢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則將安能以求飲?《詩》云:發彼有酌,以祈爾爵。祈,求也。求中,所以辭爵。酒者,所以養老,所以養病也。求中以辭爵,以辭其養也。是故士使之射而弗能,則辭以病,懸弧之義也。’”在孔子看來,酒的功用在于“養老”和“養病”兩個方面,兼具營養食物與理療藥物的作用。
但正如我們此前多次提及的,自從酒被創造出來之后,飲酒的弊端便早已被我們的先民所知悉。元代宮廷太醫忽思慧曾直言:“酒,味苦甘辛,大熱,有毒;主行藥勢,殺百邪,去惡氣,通血脈,厚腸胃,潤肌膚,消憂愁。少飲尤佳。多飲傷神損壽,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醉飲過度,喪生之源。”明確建議“少飲”。多飲不但會“傷神損壽,易人本性”,醉飲過度更是喪生之源。沉溺于酒、時常大醉,輕則導致病患、敗壞德行,重則能使國家敗亡、危及生命,這就是大禹疏遠儀狄、周公發布《酒誥》留給我們的古老經驗教訓。
故而,酒究竟是百藥之長,還是傷身之物?這其實只是一個量和度的問題,并沒有太多值得爭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