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來,茅臺酒以其獨特的韻味,在我國白酒發展行列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茅臺酒廠志》中便有:“黔北一帶水質優良,氣候宜人,當地人善于釀酒,釀出來的酒質絕佳,聞名遐邇。世人皆知茅臺鎮出產美酒,他處難以仿制”。
聞一聞就會迷戀,品一品就會折服,甚至終身難忘。
茅臺酒有如此完美的品質,除了依靠茅臺鎮百年來“地脈、水脈、糧脈”因素之外,三家最興旺老字號燒房形成“三茅鼎立”的競爭局面,也推動了茅臺酒各個方面的精益求精。而從根本上讓茅臺酒風味有別于其他名優酒、成為國酒的,則是將傳統古法的茅臺酒創始人——王運端。
王運端,字丙乾(亦寫作秉乾),名意為“王茅傳承,運行之道,始于端午”。
他于貴州師范學院新式學堂畢業后回到家鄉繼承釀酒祖業。作為茅臺酒前身之一的王氏茅酒第四代傳人,王運端所傳承的“榮和燒房”,是茅臺鎮當時三大燒坊中工藝最精、品質最好的家族傳承釀酒企業。
王運端畢業接手燒房后,始終堅守匠心匠藝,不料,燒房剛剛轉型提高產能,便被一場大火焚燒殆盡,拼盡全力最終也只搶出幾壇陳年老酒。
燒房失火,百年祖業毀于一旦。望著那片顏色焦黑、余煙裊裊的廢墟,王運端痛定思痛,振興家族百年釀酒基業的使命感,使他決心于原址重新建造釀酒燒房。他四處籌借資金,親自登門召回釀酒老師傅,并求助同學廠房結構布局,竭盡所能重建燒坊。而燒房的重新建立,也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重建后的燒房,不僅結構更科學合理化,產能與茅臺酒品質也大大提升。他將釀酒窖坑由2個增加到4個,酒的產量也由1000公斤~1500公斤增加到3500公斤~4000公斤,后來又增加2個大窖,生產茅臺酒能力一度達12000多公斤。并且廣納賢才,除燒房原有一眾老釀酒師外,聘用陳厚德為經理,酒師王華清,還招收受過新式學堂教育并有一定釀酒知識的新青年,一場傳統古法與現代科技大融合的“戰爭”由此打響。
在傳統釀酒工藝背景與現代科技的沖擊下,王運端全身心投入茅臺酒配方調試改進,潛心專研古法工藝和醬酒勾調。他將傳統“12987”釀制古法與祖輩口授心傳的釀造心得相結合,依據自小在燒房的見聞與老釀酒師們經驗進行匯總,在陳年老酒與新得基酒的勾調比例上加以調整,采用當地高品質紅高粱下沙,用顆粒飽滿的華北平原優質冬小麥,混入有益人體健康的中草藥制曲,首次提出并明確量化了63味中草藥酒曲配方,確定了53°為醬香酒最佳飲用度數。
純糧食與名貴中草藥歷經古法的30道工序、165個工藝不斷融合發酵,使得釀制的茅酒口感醇厚,別具風味。最后,再混合窖藏多年的珍貴老酒,與不同年份坤沙基酒進行調試,在上百種樣酒中尋找微妙的平衡與層次,方才成就不同年份、不同口感風味的王茅系列醬香酒。
新酒上市,他先是分贈親友,親友交口稱譽,紛紛要求按價求購,王運端便開始小批量生產銷售茅臺酒。因其釀造的茅臺酒質量上乘,贏得了良好口碑,求酒者更接踵而至,他才正是大量投入生產。為了美觀且方便運輸,他一改傳統普通酒壇,采用精致圓柱形小口釉陶瓶裝酒。商標改用道林紙石印,白底藍字,一套為三張,分別貼在正面、背面和瓶口。正面兩邊印麥穗,中間是“回沙茅酒”四字,商標還特意標注茅臺酒曾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的經過。
由此可見,世代傳承下來的百年基業,世人更愿意將之歸根于茅臺鎮當地人自古以來善釀,而真正讓酒質發生階段性變革并成為日后醬酒主流的,才是人們所期待的時代文化創新與釀酒技藝蛻變,這也是后人愿將茅臺酒釀造工藝改進的王運端,稱之為茅臺酒創始人的真正原因。
今天,王運端雖已走入歷史,但是他對茅臺酒創新精神、文化情懷和商業智慧,已經深深融入了今日茅臺的品牌形象與企業文化之中。塑王運端像于茅臺文化城,不僅僅是感念他對茅臺酒所做出的貢獻,更多是對于他身上執著的文化基因與濃烈創新精神的一種敬畏。王運端于茅臺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是中華兒女的杰出代表,更是一個嘔心瀝血釀制芳華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