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雅愉品酒一級品酒師,您身邊的酒文化傳播者!
瀘州老窖是中國最古老的四大名酒之一,"濃香鼻祖,酒中泰斗",中國大型白酒上市公司。
其1573國寶窖池群1996年成為行業首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統釀制技藝2006年又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世稱"雙國寶單位",旗下產品國窖1573被譽為"活文物釀造"、"中國白酒鑒賞標準級酒品"。
起源傳說
?瀘州老窖酒的釀造技藝,發源于古江陽,是在秦漢以來的川南酒業發展這一特定歷史時空氛圍下,逐漸孕育,興于唐宋,并在元、明、清三代得以創制、雛型、定型及成熟的。兩千年來,世代相傳,形成了獨特的、舉世無雙的酒文化。
據瀘州出土文物考察,瀘州酒史可追溯到秦漢時期,這可從瀘州出土的漢代陶角酒杯、漢代飲酒陶傭以及漢代畫像石棺上的巫術祈禱圖上得到證明。
宋代,瀘州以盛產糯米、高粱、玉米著稱于世,釀酒原料十分豐富,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宋代也出現了"大酒"、"小酒"之分。這種酒,當年釀制,無需(也不便)貯存。所謂"大酒",就是一種蒸餾酒,從《酒史》的記載可以知道,大酒是經過臘月下料,采取蒸餾工藝,從糊化后的高粱酒糟中烤制出來的酒。而且,經過"釀"、"蒸"出來的白酒,還要儲存半年,待其自然醇化老熟,方可出售,即史稱"侯夏而出",這種施曲蒸釀、儲存醇化的"大酒"在原料的選用、工藝的操作、發酵方式以及酒的品質方面都已經與瀘州濃香型曲酒非常接近,可以說是今日瀘州老窖大曲酒的前身。
宋代的瀘州設了六個收稅的"商務"機關,其中一個即是征收酒稅的"酒務"。
元、明時期瀘州大曲酒已正式成型,據清《閱微堂雜記》記載,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瀘州也釀制出了第一代瀘州老窖大曲酒。明代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的施進章研究了窖藏釀酒。現在唯有可考究的為明代萬歷年間的舒聚源作坊窖池,距今也有400多年的歷史,它就是利用前期以酒培植窖泥,后期以窖泥養酒的相輔相成的關系,使微生物通過酒糟層層竄入酒體中而釀造出凈爽、甘甜、醇厚、豐滿的瀘州老窖酒。該糟房留傳下來的窖池即是現在尚在使用的瀘州老窖明代老窖池。
1573
品質特點
瀘州老窖開放式操作的工藝特點鑄就了其制曲和釀酒微生物的紛繁復雜以及發酵的多途徑香味物質代謝,孕育了瀘州老窖酒特有的豐富呈香呈味物質,雖其總量僅占酒體總量的2%左右,但其組分中能夠定量或定性的香味成分就已達360余種之多,還有許許多多微量或痕量的呈香呈味物質還沒有被揭示和認識,就是這些品類繁多的呈香呈味物質,共同營造出"國窖·1573""無色透明、窖香幽雅、綿甜爽凈、柔和協調、尾凈香長、格典型"之風格特點和瀘州老窖特曲(原瀘州大曲酒)"窖香濃郁、飲后尤香、清洌甘爽、回味悠長"之濃香正宗。
瀘州老窖作為大曲酒的發源地、中國最古老的四大名白酒、濃香型大曲酒的典型代表,尊為"酒中泰斗、濃香正宗",濃香型大曲酒亦稱瀘型酒,其1573國寶窖池作為行業唯一的"活文物",于1996年被國務院頒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窖1573"酒因此成為中國白酒鑒賞標準級酒品。
釀制工藝
瀘州老窖酒是以泥窖為發酵容器,中高溫曲為產酒、生香劑,高梁等糧谷為釀酒原料,開放式操作生產,多菌密閉共酵,續糟配料循環,常壓固態甑桶蒸餾、精心陳釀勾兌等工藝釀制的白酒,以己酸乙穗為主體香味物質。"瀘州老窖酒傳統釀造技藝"由大曲制造、原酒釀造、原酒陳釀、勾兌嘗評等多方面的技藝。
傳承意義
瀘州老窖酒是中國濃香型白酒的代表,其相關釀造技藝的產生、傳承、發展均在四川省南部的瀘州市。這一技藝的重要載體之一--瀘州老窖窖池群包括四口位于城區的有四百余年歷史的老窖池(已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一千余口分布于城區及周邊縣的百年以上的老窖池,它們是瀘州老窖酒釀造技藝傳承、發展的根基。
瀘州老窖灑傳統釀造技藝,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獨創精神,在四川乃至全國有著突出的價值。因其跨越時空的長期性及獨特的文化地理性,決定了這一民間傳統技藝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人文價值、民俗價值、經濟價值及社會價值,它和我國的其他民間手工技藝一樣,也是中華文明的根基與命脈。由于瀘州老窖酒沿用幾千年來的傳統工藝、操作、設備,使中國白酒在世界酒林中獨樹一幟,充分顯示了中國釀酒技藝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珍貴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