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陳年老酒,越老越有”。
近年來,不斷有人加入到收藏老酒的行列。一些知名品牌的老酒價格動輒幾十萬元,甚至出現一瓶茅臺老酒賣到378萬元的現象。
實際上,白酒收藏作為投資領域的一匹“黑馬”,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曾牛刀初試。1999年,在四川舉行的“99國窖酒拍賣大典”上,一瓶“國窖·1573”被拍出18萬元的價格;2007年,在重慶名酒的一場拍賣會上,一瓶1985年出廠的五糧液以2.2萬元的高價落槌,與當年出廠的3.75元價格相比,升值了5866倍。
隨著收藏酒市場的逐漸成熟,以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汾酒、郎酒、水井坊等為代表的名酒企業紛紛挖掘收藏酒市場商機。例如2010年8月,茅臺借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之際,在深圳推出限量紀念酒1948瓶,與其他收藏酒不同的,這瓶酒是由鄧小平長女鄧林親筆題寫的“飲酒思源”,并附有簽名的收藏證書,不但具有極高的工藝價值,而且還附加了特殊的文化價值。產品一經上市,就被各界名流搶購一空。同時,隨著茅臺價格的日益走高,市面上投資茅臺酒、囤積茅臺酒和收藏茅臺酒的行為也愈加火爆,茅臺酒等高端白酒的金融屬性正在日益增強。
從2010年底至今,高端白酒漲價浪潮一浪高過一浪,許多二線品牌白酒也紛紛跟風提價,正是這股白酒漲價風助推了消費者的收藏意識,并使白酒收藏成為繼郵票、玉器、古玩之后的另一新興收藏門類。然而,白酒收藏雖然已成為中國投資領域的一匹“黑馬”,但其作為一個新興行業,還存在諸多不足和短板:
首先,體制尚不健全。近年來,隨著名酒連連漲價,白酒收藏市場雖然出現“炒股炒樓不如炒茅臺”的現象,但是,也暴露出體制尚不健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酒類收藏的法律體制不健全;沒有專門的權威部門對其確認價值和市場規范;更沒有權威機構組織拍賣活動。
這些因素的存在,導致白酒收藏市場的諸多亂象,使收藏酒市場變得魚龍混雜、撲朔迷離,很難判斷真偽。
其次,價值難以評估。一款具有投資價值的收藏酒,離不開稀缺性、歷史沉淀、可維持性和成熟的交易市場這四大因素。只有品牌歷史悠久、現存量較少、酒品質量高、具有特殊的品位和紀念意義,才算是值得收藏的酒品。目前市場上推出的這些收藏酒,其價值都難以評估,藏家只能任憑廠家的說辭買進,憑買賣雙方的討價還價來出售。再就是文化底蘊和附加值不夠。應該說,珍品薈萃、獨具特色的白酒是全面記錄和反映我國酒業發展歷史的具體體現,與其他藝術品收藏一樣,收藏的是厚重的酒文化。換句話說,其文化底蘊越是厚重,價值越是不菲。
早在2011年4月,由貴州省拍賣公司舉辦的“首屆陳年茅臺酒專場拍賣會”,一瓶被譽為“酒王”的“精裝漢帝茅臺酒”成交價高達890萬元,刷新了茅臺酒拍賣成交價格的歷史紀錄,就是因為這款“精裝漢帝茅臺酒”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事實上,在魚龍混雜的酒類收藏市場中,各種品牌的收藏酒都能見其身影,但一些根本沒有文化底蘊和附加值的“收藏酒”也標出很高的價格,大有玩價格概念之嫌。
最后,投資風險較大。目前,為了防止風險,收藏白酒者只能從歷史、品牌、升值空間、個人偏好四個方面進行收藏判斷。
《華夏酒報》記者了解到,迄今為止,國內沒有專門針對酒類收藏的法律,也沒有專門的權威部門規范市場,更沒有權威機構組織拍賣活動。只有收藏市場完善了,投資者才能得到安全和穩定的收益回報。相信,未來隨著白酒收藏熱的不斷深入,相關配套產業將會逐漸成熟和規范,收藏酒或將成為一種“經濟現象”。
此外,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一些名酒的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將被充分發掘。而收藏酒的興起,正是我國傳統酒文化和現代投資收藏文化的充分結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