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主流名酒圈,基本被五糧液、茅臺、洋河、汾酒等,市面上常見的名酒撐滿。而各地方名酒想要入圈基本沒啥可能。即便是曾比肩茅臺的鴨溪窖酒,也擠不進主流名酒圈。
或許會有酒友覺得奇怪,從數據上看,低調的鴨溪窖酒理應處在主流名酒圈的陣營當中。有媒體報道稱,鴨溪窖酒乘上了“貴州酒”的東風,一年之內快速布局全國。與此同時,鴨溪窖酒主打的高端品牌“甲子窖”,在貴陽市場供不應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何還有網友,甚至是貴州人稱,這款酒注定成不了主流名酒?在了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談談主流名酒的定義。
某度娘的解釋是這樣的,主流泛指已經讓大眾所接受的常態事物,“名酒”原是指獲得金質獎章的國家名酒,后來發展為具有深厚歷史底蘊,且全國聞名的白酒。而主流名酒大概是指,有歷史背景做支撐,拿過大大小小無數榮譽,外加上全國人民都知道且大部分人都愛買的白酒,例如五糧液、紅星二鍋頭、汾酒等。
按照上述主流名酒的定義來看,起源于清乾隆年間的鴨溪窖酒,在知名度上連江小白都不如,的確算不上主流名酒。頂多是一款貴州地方名酒。而鴨溪窖酒之所以會面臨這樣的尷尬局面,或許與其風雨興衰經歷有關。
1956年,公私合營的“鴨溪窖酒廠”釀出了一款口碑極佳的五星牌“鴨溪窖酒”。憑借這股東風,鴨溪窖酒再推“雷泉大曲”和“榮華窖酒”兩款口碑好酒,暢銷大江南北,名噪九州,引來廣泛贊譽。
隨后,鴨溪窖酒也由“五星”牌注冊商標,改為“涼亭”牌注冊商標。到了80年代,鴨溪窖酒由“涼亭”牌注冊商標變更為“鴨溪”牌注冊商標,正式生產“鴨溪”牌鴨溪窖酒。其發展也迎來了頂峰時期。巔峰時期,這酒的名氣絲毫不亞于今日之茅臺,即便是在物質匱乏的80年代也可以賣到一瓶3K左右的價格。
到了90年,孔府家酒、秦池等“廣告酒”風靡全國,這給缺乏營銷的鴨溪窖酒帶來了不小的沖擊。90年代末“假酒事件”爆發,它在行業動蕩時沒能保住地位,與其他名酒一道衰落,甚至停產多年。
近幾年,連多年“鴨粉”都不知其下落的鴨溪窖酒,再度復產。雖說復產后的鴨溪窖酒依然走濃香工藝,在原有口感上進行了細微調整,但如今的酒友似乎并不買單。不少人表示只認涼亭牌鴨溪酒。
在這樣的矛盾中,加上該酒廠連年營業額為負,宣傳不到位,鴨溪窖酒的名氣一直推廣不出去。甚至在當地的名氣也大不如前。這也難怪會有貴州人稱其成不了主流名酒。畢竟酒友對于鴨溪窖早已沒了當年的熱情,對于“口感”產生了細微變化的鴨溪窖酒更是需要較長時間來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