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到最古老的盛酒容器是什么?
沒錯,是葫蘆!
在80、90后的青春里,酒葫蘆大概是英雄夢的一個縮影。
在那個武俠劇百花齊放的年代,酒葫蘆出現在嫉惡如仇的俠士手中、放誕不羈的詩人手中、 悠閑自在的漁翁手中、懸壺濟世的仁醫手中、在慈悲為懷的濟公手中·······一酒、一葫蘆,當仁不讓成為英雄的標準兩件套。
葫蘆盛酒,既有仙氣又充滿俠氣。這份瀟灑飄逸的配置在當今的酒局已然銷聲匿跡,僅存的那一絲蹤跡需要回到白酒的發源地——杜康造酒遺址公園,方能找尋。
杜康造酒遺址公園被稱為中國酒文化的發源地,是濃縮了杜康文化精髓的神奇所在,位于龍嶺和鳳嶺之間的杜康村。園區依山傍水,一條孕育中國酒文化的杜康河穿行而過。
在杜康河中央,一座形如葫蘆的小島清晰可見,如同一顆明珠鑲嵌在河中央。這便是我們本期探秘的主角——葫蘆島。
葫蘆湖景點是依據杜康地區的民間傳說建造的。據傳,八仙之一的鐵拐李,常來杜康酒家喝酒。不僅每喝必醉,而且醉后還總順手牽羊地捎一葫蘆別在腰間。
有一次醉酒后登云回宮,酒葫蘆從腰間滑落,把杜康河岸砸了個坑。久而久之,這個坑就成了“葫蘆湖”。酒葫蘆砸出個“葫蘆湖”,然后又彈跳起來落入杜康河內,變成了一座“葫蘆島”。
葫蘆湖畔那兩個文士,都是唐朝時的著名詩人。一個叫劉方平,一個叫皇甫冉。兩人在杜康河邊“郊飲”時,劉萬平作了一首《醉酒》的詩。詩曰:“共與甫冉行,杜酒帶醉風,凝看杜康泉,裴霧亂繞空”。以此贊頌杜康河的美妙景色。
葫蘆島上或坐或臥的人物雕塑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飲中八仙”。飲中八仙的名號在當時的知名度,比起當今最紅的男團,當真的有過之而不及。我們且看“飲中八仙”的團員: 李白、 賀知章 、 李適之 、 汝陽王李琎、 崔宗之 、 蘇晉 、 張旭 、 焦遂。
飲中八仙,個個都是頂流。杜甫曾作《飲中八仙歌》,將這八個人嗜酒、豪放、曠達的姿態展現得淋漓盡致!
八仙中首先出現的是賀知章 。他是其中資格最老、年事最高的一個。在長安,他曾"解金龜換酒為樂"。據說他喝醉酒后,騎馬的姿態就像乘船那樣搖來晃去,醉眼朦朧,眼花繚亂,跌進井里竟會在井里熟睡不醒。相傳"阮咸嘗醉,騎馬傾欹,人曰:“箇老子如乘船游波浪中"。
其次出現的人物是汝陽王李琎。他是唐玄宗的侄子,寵極一時。因此,他敢于飲酒三斗才上朝拜見天子。他的嗜酒心理也與眾不同,路上看到曲車(即酒車)竟然流起口水來,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遷到酒泉去。
接著出現的是李適之 。據說他飲酒日費萬錢,豪飲的酒量有如鯨魚吞吐百川之水,豪華奢侈。后雖仕途不順,但仍酒興不減,常在家與親友會飲。
三個顯貴人物展現后,跟著出現的是兩個瀟灑的名士崔宗之和蘇晉。崔宗之,一個倜儻灑脫、少年英俊的風流人物。他豪飲時,高舉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旁若無人。喝醉后,宛如玉樹迎風搖曳,不能自持。蘇晉,一面耽禪,長期齋戒,一面又嗜飲,經常醉酒,處于"齋"與"醉"的矛盾斗爭中,但結果往往是"酒"戰勝"佛",所以他就只好"醉中愛逃禪"了。
以上五個人物展現后,中心人物李白隆重出場了。詩酒同李白結了不解之緣,李白自己也說過"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李白醉后,更加豪氣縱橫,狂放不羈,即使天子召見,也不是那么畢恭畢敬,誠惶誠恐,而是自豪地大聲呼喊:"臣是酒中仙!"強烈地表現出李白不畏權貴的性格。
八仙中另一個和李白比肩出現的重要人物是張旭,當時人稱"草圣"。張旭三杯酒醉后,豪情奔放,絕妙的草書就會從他筆下流出。他無視權貴的威嚴,敢于在顯赫的王公大人面前,脫下帽子,露出頭頂,奮筆疾書,自由揮灑。
最后一個人物——焦遂,雖是一介平民,但據說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那時他更顯得神情卓異,高談闊論,滔滔不絕,驚動了席間在座的人,具有卓越的見識和論辯口才。
一杯杜康酒,八仙皆飲之。自五千年前杜康造出開天辟地第一杯秫酒以來,它便注定是一種神奇的液體。酒,以水之形態,盛火之熱烈,讓五行中本是對立的水火二元素,在飲酒中兼容并包,碰撞出不同凡響的神奇感覺。
飲酒的帶來的神奇感覺讓人捉摸不定,它可以讓得意的人更加得意,也可以讓失意的人找到慰藉,讓平凡的人找到歸宿。人們往往喜歡這種捉摸不定的意境,在酒里釋放淤積的五行,給情緒找個一個滿意的歸宿!
喝酒,要喝好酒,更要喝有文化的酒。來一杯杜康吧,細細感覺五千年酒文化孕育出的獨特酒香,慢慢品味文化名酒中的萬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