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最早是中國禪宗所倡導的。
趙州禪師問:“如何是道?”
南泉禪師說:“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看起來只如平常,卻不平常,高度與“道”相等。
《景德傳燈錄》里,有僧人問招賢禪師:“如何是平常心?”
招賢禪師說:“要眠即眠,要坐即坐。”
僧人直率道:“我學不會,該怎么辦?”
招賢禪師曰:“熱即取涼,寒即向火。”
平常心就是稀松平常,不做作,不勉強,天性自然,連學習都是不必的。
《圍爐夜話》中說:“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安于位置、做本分事的人,就是一個最快樂自由的人,只可惜這樣的人已經很少了。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一生所受磨難無數,創造的學術成就是無人能及。
無論所處何等情景,他總能保持一顆平常心,專心做自己的事。
季羨林先生少時貧寒,但他奮發讀書。二戰期間被迫滯于德國十余年,嘗遍思鄉之苦,輾轉回國,又孑然一身在北京進行學術研究。后來國內發生一些變故,他的身心飽受折磨,仍能泰然處之,安心做學問。
對于生活的苦難,他只是淡淡地說:“這些經歷給了我更寧靜的心,去踏實做學問。”
人生的滋味往往五味雜陳,禍福相依,守住一顆平常心,才能在得失之間,體悟生活的真諦。
饑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王陽明
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做好世間最平常的事,才能快意人生。
他被貶至龍場的日子,是生命中極難熬的一段時光。
在那缺衣少食的蠻荒之地,他的隨從和弟子相繼病倒。為了照顧好自己和隨從,王陽明親自打柴燒水、洗衣做飯,甚至親手喂飯給隨從們吃。
不僅如此,王陽明還擔心艱苦環境下隨從們會心情抑郁,于是他經常給隨從們吟詩誦詞、哼哼小調,只為讓他們心情好些,忘記艱辛和痛苦。
面對難以預料的事,他不去勞神;面對不能改變的事,他一笑而過。
生活,好也要過,歹也要過。唯有一顆平常心,才能讓你成為生活的主人。
正如他所說:“萬緣脫去心無事。”修心養性的功夫,就在平常。人生本沒有大事,過好平常每一天,就是最了不起的修行。
心若不安,世間萬物跟著煩亂
紛紛攘攘,無窮無盡
心若放平,不執著、不著急
安安穩穩的幸福也就隨之而來
生活在這城市密林里,常常會迷失自我,不過是因為得失心太重、勝負心太強。可“萬物枯榮皆有時”,人生境遇總有高高低低。花開亦會花落,潮落總會潮起。
多一點平常心,是讓自己在登高時,不必太得瑟;下坡時,亦能心情平靜。因為這一切不過是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