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生活中,酒占有著絕對重要的位置,所謂無酒不成宴,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歡,無酒不成敬。但是,光有酒就行了么?不是的,因為,酒不重要,酒文化才重要!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酒具有協調人際關系的功能。
我國知名作家、學者、廈門大學教授、《百家講壇》講師易中天,曾就《酒與中國文化》進行了主題演講。
易中天首先從漢字演化的角度解讀酒。中國很早就有酒,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酒”字,這其實不是酒,是酉。酉是盛酒的器具,因此也可以用來指代酒。
而且,跟酒有關系的字,也都以“酉”為部首,比如:釀酒的釀、醉酒的醉、酌酒的酌和酗酒的酗。
《說文解字》中對酒的解釋是:“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意思是:酒能亂性,樂極生悲。易中天對此有獨到見解,他解釋為酒量與心情和場合有關,酒的意義在于“關系”。
人的一生要處理三種關系:人與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
第一種關系,酒無能為力,起作用在后面兩種。一般地說,西方人喝酒,偏重于處理人與自我的關系;中國人喝酒,則偏重于處理人與人的關系。
因為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在這種意識下,人際關系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會做人,就很難立足于華人社會,如果不會喝酒,也很難在官場、商界和江湖上混。
其實一旦進入社交領域,喝酒就不是小事了。它體現出來的,是一個人的教養和氣質。
易中天為我們講述了翼王石達開的故事,傳說他進軍西南地區時,當地少數民族曾請他喝酒。這種酒用五谷雜糧釀成,裝在壇子里,喝的時候用手抱住吸管吸。于是,石達開當場賦詩一首:“千顆明珠一甕收,君王到此也低頭;五岳抱住擎天柱,吸盡黃河水倒流。”王者風范展漏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