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白酒
從古至今
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達官貴人
都擺脫不了它的魅力
就連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喝的也皆是白酒
可以說
白酒是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之一
而關于白酒的起源則是眾說紛紜
至今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
這幾天小編詳細的翻閱了各種歷史資料
為大家整理了這篇“中國白酒簡史”
讓大家讀懂中國白酒
首先,跟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是白酒?
白酒是指以糧谷為原料
以大曲、小曲、麩曲等為糖化發酵劑
經過蒸煮、糖化、發酵、蒸餾而制成的蒸餾酒
其實在古代并沒有“白酒”這一說法
而是稱“蒸餾酒”為燒酒、燒刀子等等
新中國成立后
統一用“白酒”代替之前所用的名稱
這個在《中國酒概述》中可以查到
夏商時期
傳說在夏商時期
儀狄做酒醪,杜康做秫酒
這兩人都是釀酒的集大成者
對后世釀酒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秦漢時期
到了秦漢時期
酒得到極大的發展
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飲品
小編查看了一些考古資料
資料顯示在東漢時期就有人用青銅蒸餾了
但當時并沒有用來釀酒
而是用來熬藥
這個時期對酒描述最出名的
應該是曹操的詩句: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是酒發展的鼎盛時期
除了各種史書記載了釀酒方法、釀酒軼事
也出現了大量與酒相關的詩歌、典故等等
據王賽時《中國酒史》載
唐朝年間
在長江流域酒肆林立
百姓無不以飲酒、作詩、行樂為風雅
唐朝詩人項斯有:
“望來淮岸盡,坐到酒樓前”的描述
而在宋朝,釀酒業更加發達
《清明上河圖》許多人都不陌生
這是描繪宋代市井繁華的名畫
其中據有關學者統計
畫中酒肆有七十家之多
元明時期
史載,金朝也有著發達的釀酒業
只是產出的玉液佳釀
質量總是稍欠火候
《金史》中《食貨志》記載
大定26年,金世宗說:
“朕頃在上京,酒味不佳。”
于是金朝起開始改良釀酒制曲技術
明朝時期
釀酒工藝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在各個地區也形成極具地域特色的釀酒方法
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寫到:
“燒酒非古法、自元時始創,用濃酒和糟,
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
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通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可以知道
這一時期蒸餾技術正式用于釀酒
酒的口感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算是白酒一次非常重要的變革
清朝時期
轉眼到了清朝
此時的釀酒工藝已經較為成熟
可酒乃五行五谷之靈氣扎聚之物
并不是什么地方都能釀出好酒的
而宿遷地下水又稱“活水”
是極佳的釀酒水源
清朝乾隆年間
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宿遷
據《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載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第二次南巡
駐蹕宿遷縣,乾隆留行宮
特意點飲洋河酒
并留下“酒味香醇,真佳酒也”的贊譽
清末以后的百年
戰亂不斷
民族英雄們浴血奮戰
發生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
均是白酒見證了革命友誼及珍貴回憶
因此中國人對于白酒有著特殊的感情
在抗日戰爭時期
劉少奇、陳毅、彭雪楓
等老前輩們在雙溝一帶抗戰時
經常駐足全德槽坊(雙溝酒廠前身)
酒坊還成了抗日官兵食宿地和落腳點
雙溝酒廠也成了名副其實的“抗日飯店”
陳毅將軍盛贊雙溝酒:“不愧天下第一流”
1949年新中國建立,人民當家做主
自此,白酒進入新時代
五屆全國評酒會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
此時全國評酒會應運而生
1952年
第一屆全國評酒會在北京舉辦
掀開了中國評酒史上的嶄新一頁
第二屆評酒會則格局初開
中國白酒評比方法
進入由起步到初型確立的新階段
隨后
1979年、1984年、1989年
分別舉辦了三屆全國評酒會
甄選出了一批
風味獨特、品質上乘的“中國名酒”
他們成為了接下來幾十年
中國白酒行業的中流砥柱
洋河大曲憑借創新工藝與獨特風味蟬聯“中國名酒”三連冠
關于白酒香型
資料顯示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
白酒還沒有香型一說
解放后
由于生產條件的限制
散裝白酒占全國白酒總量較多
這些酒要么被稱為老白干、二鍋頭
要么以產地、人名來命名
可是中國白酒實在是風格各異、特色豐富
因而出現了中國白酒的三大基礎香型:
濃香、醬香和清香
隨著中國白酒的高速發展
如今中國白酒企業已經有上千家
中國白酒香型也擁有了十二種之多:
濃香、醬香、清香、米香、
鳳香、藥香、兼香、特香、
豉香、芝麻香、老白干香、馥郁香
白酒香型的認識及劃分
無疑是中國白酒認識上的一次飛躍
1979年第三屆全國白酒評酒會上,首次提出用香型來區分各個地方特色白酒的差異
經過數千年歷史發展的反復錘煉
今天
我們在喝每一口酒的時候
喝的不僅是它上乘的口感和品質
更是它身上承載著的中國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
隨著祖國發展得愈加強大
中國傳統文化已從各個維度啟程
走向世界
而中國白酒也成為世界讀懂中國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