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食藥監局、成都教育局等部門針對近期抽檢中,發現部分學校食堂的餐具被檢出大腸菌群不合格的情況,積極采取以下措施,加強校園食品安全管理。
由市教育局和食藥監局對抽檢不合格的學校進行約談,要求相關學校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四川省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辦法》的要求,嚴格落實校長是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責任,以預防食品安全事故為主要目標,認真開展自查自糾,排查風險隱患,對存在的問題切實整改。
要求全市學校做好開學前全面排查工作,務必要保證學校基礎衛生、食堂原料采購、食品從業人員體檢以及飲用水衛生、餐飲具衛生等工作準備到位。
要加強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各區(市)縣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要按照屬地管理原則,以學校食堂為重點,結合校園周邊食品安全檢查,對轄區內所有學校及校園周邊200米范圍內食品經營單位進行拉網式檢查。
將組織各區(市)縣執法人員互相開展交叉檢查,進一步加大日常監督檢查力度,保障全市校園食品安全。
成都市食藥監局溫馨提示:科學認識餐具中檢出大腸菌群
按照《餐(飲)具消毒衛生標準(GB14934-1994)》的規定,餐具中不得檢出大腸菌群(紙片法),如果檢出,即可判定該餐具消毒不合格。
那么,餐具中檢出大腸菌群有何衛生學意義呢?大腸菌群是糞便污染的指標菌,該菌群的檢出表示可能受到糞便的直接或間接的污染。由于糞便內除一般正常細菌外,同時也會有一些腸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等),據此可以推測該餐具中存在著腸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
但是,餐具中檢出大腸菌群就等同于餐具受到糞便污染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大腸菌群并非細菌學分類命名,而是衛生細菌領域的用語,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是一群細菌,該菌群細菌可包括大腸埃希氏菌、檸檬酸桿菌、產氣克雷白氏菌和陰溝腸桿菌等。大腸菌群分布較廣,在溫血動物糞便和自然界廣泛存在。當糞便排出體外后,初期以典型大腸埃希菌占優勢,而兩周后典型大腸埃希菌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產生生理特性的變異,并能在自然界長期生存。因此糞便中多以典型大腸埃希氏菌為主,而外界環境中則以大腸菌群其他型別較多。從以上分析可看出,將大腸埃希氏菌做為糞便的指示菌是最科學的,但是,由于大腸埃希氏菌的檢驗很復雜,不利于推廣應用,所以,才采用操作簡單的大腸菌群做為檢測指標。檢出的大腸菌群可能來自糞便,也可能來自外界環境,不能一提到檢出大腸菌群,就認定是糞便污染。中國食品報網 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