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酒的國度,中國酒史與中國文明史一樣悠久,國人也鮮少有滴酒不沾的。相傳是一個叫杜康的人發明了酒,如果那時候可以申請發明專利的話,相信杜康富可敵幾國。
杜康造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喝酒喝到一定程度,還可以名垂史冊。君不見,飲者里最放蕩的是劉伶,他整日縱酒狂歡,興起就把衣服脫得精光,來個赤條坦蕩的裸奔。最瀟灑的是李白,不但可以自娛自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飲酒一斗還可賦詩百篇,不愧為“酒中仙”。最凄涼的是杜甫,酒本是他解愁良藥,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百病纏身加上潦倒貧困,既不能喝酒也買不起酒,連借酒澆愁的路也走不通了。最苦楚的是范仲淹,征戰邊塞,夜不能寐,邀月對飲,“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欲遣相思卻反增相思之苦。最可愛的是李清照,郊野游玩,“沉醉不知歸路”,胡亂劃動小船,“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一個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女子大家都愛。
李白一斗詩百篇
但大多數人喝酒并不是想在酒史里占一席之位,而是為了酒后陶然的境界,“杯中之物堪以樂,一飲魂銷萬古愁”。大凡喝酒,都遵循《莊子·葉公子高問使齊》中的“三部曲”:“以禮飲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亂,泰至則多奇樂。”意思是說,遵守禮儀飲酒的人,剛開始喝時都循規蹈矩,到后來常常就一片混亂,喝到最后則忘記一切,唯有奇妙的樂趣了。尋求樂趣,這應該是大多數人喜歡喝酒的原因吧。
正因喝酒的人多,酒的利潤自然也大,因此受到歷朝歷代的重視,一直以來都是專賣的產品。王安石變法時,苦于財政上的困難,依然在酒上做文章,為了推銷政府生產的酒,差遣官方妓女到酒肆里賣酒作樂。男人那經得起這般誘惑,酒肆生意自然紅火。
酒肆賣酒
新中國成立后,對酒類產品依然實行專賣,采取“先城市,后農村”的步驟,在各地設立酒類專賣機構。想必那時,能在酒類專賣機構上班,應該是很風光的。但執行效果不是很理想,農村私賣私釀比較嚴重。直至1980年,原商業部見酒類專賣名存實亡,才建議取消專賣,并撤銷了專賣管理機構。
由此可見,農村釀酒是很流行的。家鄉有用秫米釀的酒,類似黃酒,因色澤偏暗紅,故稱“紅酒”,當地人自稱“尤溪可樂”。其中最具代表的,產自坂面鎮,以地名之“坂面紅”。在一段時期內,“坂面紅”曾作為市級官方接待用酒,具有一定知名度。
坂面紅酒
在家鄉,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自釀紅酒,供長年飲用。特別是有一道專為產婦坐月子制作的美食,叫“月子雞酒”,由雞肉加紅酒用文火慢燉而成,雞肉鮮美,酒香濃郁,現在是一些餐館的招牌菜。正因有了月子雞酒的功效,許多產婦坐完月子酒量還見長了。
月子雞酒
家鄉酒風也盛,曾有外地久居者回鄉返家后感嘆,“回尤溪一趟能活著回來已是不易”,可以想像他回鄉因喝酒遭了多少的罪。酒風之盛,一是體現在入席先來三杯,量淺者三杯下肚也是七葷八素;二是體現在勸酒者勸功之深,能勸得你不喝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三是體現在飲酒量的變化上,隨著喝酒進程,自一口杯而菠蘿扎(一種大容量酒器),自一小組(一次三杯)而一大組(一次九杯),捉對廝殺,非把對方喝趴下不可。坐落在蓬萊山下的坂面鎮,甚至有“盆來三下”的說法,只是我不曾見過這么豪爽的喝法。
其實喝酒之風全國大致相同,曾有一首順口溜風行大江南北:“革命的小酒天天醉, 喝紅了眼睛喝壞了胃, 喝得手軟腳也軟, 喝得記憶大減退。”這幾年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酒風大有改觀,拼酒斗酒業已少了,有首《老婆有交待》的歌可見一斑:“出門在外,老婆有交代,少喝酒來多吃菜,酒能喝就喝,不能喝就賴,賴不了就找人代,代不了我跑門外,轉三圈再回來。”但好友相聚,小酌一番,仍不失為人生一大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