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時著名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對酒有一種特殊的偏愛,他曾以“五柳先生”自喻,“性嗜酒”,求官的目的只是為了“公田之利,足以為酒”。
甚至為了種秫釀酒,不惜因家人口食與妻子爭執。蕭統的《陶淵明傳》載:“公田悉令吏種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因請種秔,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秔。”他是自始至終逃之不過躲之不及一脈相承的詩人,他是“攜將酒去,載得詩歸”,一代詩風,一代酒豪。
提及陶淵明,不難想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桃花源記》那樣的世外仙境,眼前浮現的是微醉行吟的詩人。這些詩篇,無一不是陶翁醉后即興之作。酒,已成為陶淵明的生活和文學的標志。
關于陶淵明好酒的傳說很多。如他每逢酒熟時,就取下頭上的葛巾過濾酒,過濾完畢,仍把葛市戴在頭上;他住的家里面,有塊大石,喝醉了,就躺在看上,故名醉石。
九江境內有他埋藏的酒,有個農夫鑿石到底,發現一只石盒,石盒內有個銅器,有蓋,是扁平的酒壺。將蓋揭開,壺內都是酒。壺旁邊刻著十六個字:語山花,切莫開,待予春酒熟,煩更抱琴來。大家懷疑這酒不能喝,就全都倒在地上。結果是酒香滿“我閑居在地,經月不滅。
陶淵明過著很孤獨的生活,不常和賓客周旋,可是一看見酒的時候,縱使他和主人不認識,他也會和大家坐在一起喝酒的。有時他做主人,在席上喝酒先醉,便向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他有一張沒有弦線的琴。
這種古代的樂器只有在心境很平靜的時候,好以閉暇慢慢彈起來才有意思。他和朋友喝酒的時候,或想玩玩音樂的時候,常常撫這張無弦之琴。他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陶淵明歸隱田園之后,日子過得很清苦,連喝酒的嗜好也無法得到滿足。有一年,九九重陽佳節竟無酒飲,于是一個人來到院子外邊的菊花叢中,摘菊盈把, 靜坐而傷感。過了一會兒,友人王弘給他送來美酒,他頓時喜出望外,心花怒放,立即開始暢飲直到爛醉如泥。
除了這些例子外,陶淵明對酒之鐘愛還可以從他的詩中體現出來。陶淵明有《飲酒》詩20首,都是酒后所題。其序大意為:“我閑居在家,缺少歡樂,再加上近來日短夜長,遇到好酒,每晚都飲。一個人飲酒,很快就醉了。
等到酒醒之后,就題詩自娛,這不過是單純為了歡笑罷了。”梁昭明太子《陶淵明集序》云:“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篇篇有酒”雖則夸張,但以酒大量地寫人詩,確以陶淵明為第一人。
陶淵明以酒入詩,把酒和詩直接聯系起 在來,從此酒和文學發生了更加密切的關系, 對后來詩人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像唐朝的很多詩人,特別是李白,我們吟誦他們的詩,自然會想到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