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對稱理論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于比較不利的地位。在知識量豐富、專業性較強、白酒文化多式多樣的白酒行業,信息不對稱現象尤為嚴重。
那么,白酒行業信息不對稱引發的誤解有哪些呢?真想又是什么呢?懷莊帶你揭秘。
白酒行業信息不對稱引發的誤解及真相
1、“勾兌”酒是制假手段?
“勾兌”是酒類生產中的專用技術術語,是生產中的一個工藝過程,指將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酒度、不同優缺點的酒兌制成統一出廠風格特點和質量指標一致的工藝技術方法。
提起勾兌,相信很多人都會聯想到劣質酒、摻假等。公眾對于白酒勾兌的理解就是“酒精加水”,或者認為“高價名貴的白酒一經原酒勾兌,其品質就等同于小作坊的散酒”。總的來說,在人們的印象中,勾兌會降低酒的品質,甚至勾兌就是制假手段。
但其實正確的信息是:“勾兌”是白酒生產工藝中的一道正常程序,從技術層面上講,勾兌,是白酒生產中一道重要的工序。因為生產出的酒,質量不可能完全一致,勾兌能使酒的質量差別得到縮小,從而提高整體的質量,使酒在出廠前穩定質量,取長補短,統一標準,質量上要基本達到同等級酒的水平。
勾兌酒的作用,主要是使酒中各種微量成分配比適當,達到該種白酒標準要求和或理想的香味感覺和風格特點。因而,勾兌并不是一個貶義詞,恰恰相反,勾兌是白酒生產技術的進步,是生產優質酒必不可少的環節。
2、“外購酒”是以次充好?
外購原酒一直是一個敏感話題,一方面,企業對此諱莫如深;另一方面,媒體對某些問題窮追不舍,大部分消費者認為,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應該由酒廠自己釀造,“外購原酒”似乎等同于以次充好。
這里需要改變的認知是,首先,中國白酒是一種資源依賴性產品,釀酒不僅需要技術,還需要適宜的自然條件,因而,有些地方能釀出好酒(如四川、貴州等地),有些地方就不適宜生產白酒,因此,基于地域的分工是必然的;第二,原酒勾兌是成就優質白酒成品的工藝流程之一,原酒就成了平臺型資源,是白酒產業鏈的一個環節,白酒企業外購原酒和制衣企業購買布料一樣,是符合分工協作的現代產業形態的,原酒的正常交易不僅能解決各個酒企重復建設的資源浪費,也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催使白酒行業向產業鏈專業化、細分化、規模化良性發展。這種狀況下,原酒外購,就不再是“不能說的秘密”。
3、高端白酒是企業暴利?
正宗醬酒是“五斤茅臺鎮特產的紅纓子糯高粱釀造一斤白酒”,許多公眾就從這個層面來計算白酒成本,在他們心目中白酒成本低,價格高,因而對高端白酒有排斥心理,認為是企業牟取暴利。
其實,正宗醬酒除了糧食成本還有獨特的工藝成本、貯藏成本、酒齡成本、人工成本、銷售成本及其他成本。因此,單單以糧食成本來核算醬酒的成本是不科學的,更何況醬酒需經歷漫長的周期、多次下沙糧食消耗與工藝消耗,貯藏空間的消耗才能產出優質好喝的醬酒。
白酒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是地域文化要素和人文因子經過技藝傳承人代代沿襲,白酒中既蘊含了歷史文化的積累,又包藏了歷代傳承人的智慧和勞動,其價值更多的體現在精神層面、文化層面,是不可以簡單地用釀酒原料的價格來衡量的。正如不能用布料的價格去衡量一件名牌衣服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