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林疋
大飛機的價值
記者(以下簡稱記):能否請您首先談一談,為什么我國要研制大飛機?我們都知道,研制大飛機是非常耗費金錢的,但也是體現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標準。
程不時(以下簡稱程):飛機出現才一百多年,卻成為表征人類社會進入“技術時代”的產品。除了在軍事上有重大價值之外,在經濟上也被稱作“科學技術之花”,人類社會的許多科學技術成果,都聚集在飛機之上。同時,航空又被稱為“工業技術的火車頭”。航空的發展,會帶動社會廣泛的方面一同向前發展。因此,二十世紀的下半個世紀,美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有人認為如果舉出兩個重要因素,其中一個就應該歸功于航空的發展(另一個是教育的發展)。
沒錯,大飛機研制是一項非常耗費能量的工作,但也是非常有經濟效益的。飛機工業是一種知識高度集約的、低能耗、低材料消耗、高附加值的工業。飛機和發動機的單位重量價格,為電子計算機的三倍到五倍,是彩色電視機的十幾倍到三十倍,是小轎車的近百倍。而在消耗方面,飛機工業平均每人使用的原材料(包括燃料在內)是鋼鐵工業的1/3、汽車工業的1/2。所以,那些有大型飛機的國家都把它視為國家的支柱產業。
因此可以說,民用航空產業是一個在經濟方面有很大價值的行業。
記:大型客機只是航空器中的一種。為什么要發展大型客機呢?在大型客機的研制過程中,哪些又是最為核心,最為關鍵的技術?
程:航空在百年的發展中,曾經追逐過各式各樣的技術指標,如速度、高度、航程、續航時間等。但是在過去五十年的時間里,各項指標逐漸趨于穩定。比如,我國在27年前起飛,翱翔在祖國領空的“運-10”,它的飛行速度與高度,就與當今技術性能最先進的空客公司的最新航空產品A380,以及波音公司剛剛研制成功的波音787是一樣的。
而航空技術發展的前沿陣地轉到大型客機上,主要是因為大型客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以及對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聲望的極大作用。因此,發展大型客機,是一種戰略安排,而不是眼前需要的一個臨時性安排。
既然是戰略性問題,最核心的就是飛機的總體設計,就是綜合設計,將所有的技術放在一架飛機上,這是最需要眼光的,它不是具體的計算3加5等于8,它要綜合考慮各種可能性。
記:您認為中國研制大飛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和以前相比,新時期設計大飛機又會面臨哪些不一樣的環境?
程:一般認為研制大飛機有三個門檻要邁過去:技術的、體制的、經濟的。我認為不存在技術的門檻,27年前我們就已經實現了,我們當時就已經進入了世界大飛機研制的俱樂部,俱樂部有四個成員:美國、蘇聯、歐共體(現在的歐盟)和我們中國。后來我們退出來了,退出使我們落后了許多年,但是憑借中國人的智慧和將近100年來在航空技術上的積累(我國的航空史從馮如研制中國第一架飛機以來已有98年),技術上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何況現在全世界還可以共同交流。
另外就是體制的障礙,“運-10”擱置后由于種種原因我們未能走上以創新為主的道路,以致航空路越走越窄。
現在條件比當時好,有更多接觸新技術、接受世界智力成果的機會,還有資金的注入,但我們絕對不能放棄以我為主開發的原則。
記:在您看來,中國研制大型客機要趕上世界水平需要多少年?
程:空客是和“運-10”同時起步研制大型客機的,到現在是37年,現在它已經到了超越波音的程度了。研究飛機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我不敢說,我研制過“運-10”,它花了十年,當時處于文革特殊時期,受到很多干擾,而今天條件更好了,我想研制的周期可能會更短,一個產業的成長期,則很難說。
飛機機體結構特點
記:大型客機的機翼有什么特點?它有哪些作用?
程:大型客機需要在九千到一萬米的高空,以高亞音速作長時間巡航。因此機翼一般采用大展弦比的后掠機翼,后掠角約為35°。此外,為了提高機翼在起降階段“增升”的效能,大型客機通常使用全翼展前緣襟翼或縫翼。而在后緣采用雙縫或三縫襟翼。機翼上還采用可操縱的擾流板。這種擾流板有多種功能,可以協助副翼作飛機橫滾的操縱,也可以在飛機減速時作為阻力板使用;此外,也可以在飛機著陸時,在飛機輪子觸地后作為“減升板”打開,使飛機結實地穩落在跑道上,防止飛機反跳。
所以,大型客機的機翼上的輔助面,不像小飛機一樣只有四塊(兩塊襟翼,兩塊副翼),而有50塊之多。這50塊輔助面,都要在設計上解決它們——解決功能、構造、操縱,以及振動等的問題,這是大型飛機設計的特殊領域。這些結構特點,在我國研制的第一架大型客機“運十”上就已經實現了。
記:大型客機機身設計的特點是什么?設計時需要考慮哪些問題?
程:大型客機機身的主要特點是,在高空飛行時,機身的絕大部分是一個內部加壓的壓力容器。這決定了機身的剖面最好是圓形,因為圓形剖面的容器承受內部壓力最有利。有時為了加大客艙的容積而采用雙圓構型的“8”字形剖面,這樣上下兩部分都是由圓形組成,而中間由地板的橫梁拉住,在受力上也很理想。
在客艙的后端,框的腹板承受著很大的向外壓力。如果設計成一個結實的平板硬頂住壓力,結構將變得很重。因此,客艙的后端往往因勢利導地設計為球形,這樣用料較少還利于承受壓力。這就要求機身的基本剖面,不論是按圓形或非圓形設計,到客艙后端的部位,都應該收縮為一個整圓形,才便于安裝球面框。
記:那么客艙上的門和窗,都成了壓力容器上的開口啦?
程:是的。因此,門框和窗框的設計,要使開口造成的應力集中很好地分散。大型客機有百扇左右的舷窗,應按加強形式設計出基本一致的統一的窗框。而客艙的門,在型式上必須是無門檻的。這是為了飛機如果在地面滑行中萬一沖出跑道,旅客們要能順利地通過艙門用應急滑梯在最短時間內離開機艙。另一方面,在高空時艙門應該能安全地抵住客艙內的壓力,而絕對不能像開瓶塞時那樣被內部的壓力彈出去。所以艙門的鎖閉機構應設計得安全可靠。而且在門內要印有清楚的標志,提醒旅客在飛行中千萬不能亂動開門的手柄,就是這個緣故。
記:客艙內的座椅的安排,是固定在客艙地板上的嗎?還是很容易變動的?
程:客艙內的旅客座椅,是固定在縱向架在地板梁上的滑軌上的。因此飛機飛在空中時,座椅的位置是十分固定的,可以承受各種著陸情況下的沖擊而保護旅客的人身安全。但是在每次飛行之間,如果要調整座椅的位置,比如調整一等艙的大小,則只要將座椅在滑軌上移動便可以了。這樣既滿足了飛行期間各種靈活調整的需要,又保證了每次飛行中的安全。我國研制的“運十”就采用了這種設計,在試飛中曾經根據不同需要,在各次飛行之間調整客艙內座椅布置,安排試驗儀器的安裝等,作這種調整其實很方便。
關于大飛機的發動機問題
記:目前有傳聞說,發動機仍是中國造大飛機的關鍵問題。請問發動機關鍵在什么地方?過去不是在“運-10”上面已經解決了嗎?
程:國際上有供應動力裝置的行業。目前不論研制中的中國民用飛機、還是美國波音公司、歐洲空客的飛機,都是向世界范圍內的廠商采購發動機來與飛機配套的。我國研制新的大型客機時,也將首先向世界發動機供應商選購發動機。在航空工業的構成中,飛機型號總體是金字塔的頂端。在今天開放的世界格局下,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需要“從上而下”地首先占領制高點,由飛機型號的發展來牽引帶動全局。至于組成飛機各個局部的分系統,可以用“全球配套”的辦法取得供應。而不是“由下而上”先鋪墊金字塔的各層基石,然后再來發展飛機型號。
航空發動機,是一種非常復雜、非常精密、高轉速、大應力、高溫度的裝備,在技術上,可以說處于當代機械產品的極品位置。
37年前我國研制“運-10”時,同時并行了兩種發動機供應的方法。即研制國產發動機的同時,又從國外供應商那里購置發動機的方法。
一是自行研制的國產915型發動機。這是我國在二十世紀內研制的推力最大(也是迄今最大)的發動機,該型發動機經過了嚴格的地面試車,并裝上飛機進行了空中試飛。
第二,“運-10”試飛時,如果飛機和發動機都是新研制的,那么試飛中如果出現某些數據偏離正常,將難以判定原因。因此“運十”試飛初期裝配的是從世界發動機供應商采購的發動機。結果國產的飛機和發動機分別試飛的效果都非常良好。下一步本應該用中國的飛機裝國產發動機試飛了。但遺憾的是“運十”工程被擱置,試飛停止。
記:在全機總體布局上,俄羅斯一些大飛機的發動機離機身很近,這是否會影響機體?
程:蘇聯的第一種噴氣客機“圖-104”將發動機裝在翼根,使安裝發動機的結構傳力設計和系統管路的安排很麻煩,維護發動機很困難。最大的問題在于發動機噴流的噪聲會沖擊機身,使艙內旅客受到強烈聲浪煩擾。更嚴重的是使壓力客艙的艙壁產生聲震疲勞而容易發生事故。這種“翼根發動機”布局,在噴氣客機的早期,(比如因頻繁失事而停產的英國“慧星”號客機)除了蘇聯還有一些歐洲國家采用過,但很快便被廢棄不用。
“飛機穿棉襖”的故事
記:聽說您給大學生們講過“飛機穿棉襖”的事,可不可以再給我們的讀者談一談?
程:哦,是這么回事——人冷了需要穿棉襖。大型客機的巡航高度,一般在九千到一萬米的高空。大氣的對流層內的平均溫度在零下50度以下。由于大型客機的整個機身基本上就是一個客艙,所以在設計上,就要給機身穿上一件“棉襖”,給客艙保暖。
記:這種“棉襖”是用什么做的?放在什么地方?
程:飛機機身的“棉襖”并不是用真正的棉花做的,因為時間長久后棉花容易吸水長霉,老舊生蟲。而用無機玻璃抽成絲所制成的“玻璃棉”,作為無機物,性態很穩定,既絕熱防震,重量又很輕。因此飛機的機身采用的是塞著“玻璃棉”的棉被,鋪設在機身的蒙皮和艙內裝飾板之間的空間里。整個機身的客艙段和貨艙段都用這種玻璃棉被包裹著,起著隔音和保暖的作用。客艙的地板,因為下面是貨艙,同樣處在加壓保溫區,所以一般狀態下,不用特別絕熱。但是在起落架艙的部位,客艙地板下是通大氣的,在高空時處在低溫下。因此,在起落架艙處的客艙地板,里面鋪著電阻加熱絲,在空中通電保暖,以防止旅客凍腳。
記:大飛機的防噪聲設計是不是我國設計領域的空白,是我國不能克服這項技術的“雷區”?
程:不是。我國在八十年代研制的首架大型客機“運-10”上就采用了“玻璃棉被”的隔音保暖辦法,使“運-10”在飛行中的艙內噪聲達到國際先進飛機水平。旅客們在飛行中感受到的噪聲很低,乘員們可以隨意相互談話。這一點我在20年前乘坐“運-10”試飛時有親身體會。感覺與我乘坐各種外國客機繞地球飛行的感受是一樣的。
大飛機起落架也有特殊性嗎?
記:大型客機的起落架設計有什么特點?
程:當大型客機的起飛著陸重量增加的時候,需要增加機輪的數量,以分散飛機對跑道的壓力,使大型飛機不必要求特別厚重堅實的跑道也可以起降。
人們熟悉的小型飛機上,往往在每支起落架支柱下面安裝一只機輪。載客稍多的客機,將機輪數量增加一倍,在主起落架支柱下安裝雙輪。當飛機的起飛總重到達百噸以上時,機輪的數量需要進一步加倍。在構造上,則是在起落架支柱下安裝一個“車架”,而在車架上裝上四只機輪。
像波音747和空客A380這樣的巨型客機上,不僅需要增加機輪來分散地面壓力,還需要增加緩沖器的支柱來吸收機體著陸時的撞擊能量。這時采用的辦法是增加主起落架的支柱數量——不僅在機翼下表面安裝一對主起落架,并且在機身腹部增加一對起落架支柱。而在機翼起落架和機腹起落架的緩沖支柱下方,都用車架安裝了多個機輪。
記:車架式起落架是大型客機一種重要的基本設計型式。它是不是我國研制大型客機的技術障礙,是不是中國技術上的“盲區”或“空白”?
程:不是盲區。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試飛的我國“運-10”上,已經成功地實現了“車架式”起落架設計。“運-10”在試飛中已經通過從零海撥的機場(上海)到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機場(西藏貢嘎機場)以及北國和南疆不同條件下的機場實際起降的考驗。在以后的國際交往中,我國還承擔過國外的機型進行改裝“四輪起落架”的設計任務,成果得到外國飛機部門的贊許。因此,大型客機的車架式起落架,對我國航空設計事業是一門已經掌握的技術,一個已經攻占的陣地。
記:剛才您講了我國給國外改裝過起落架的故事。給哪個國家?美國嗎?什么時候,能詳談一下嗎?
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在總裝美國的MD-82客機的時候,由于該機的主落架采用雙輪,對地面的壓力超過我國有些機場跑道的承受力,中國民航總局正式要求將美國MD-82客機改用“四輪起落架”,即在起落架的支柱下端安裝車架式起落架。該項目由我國與美國合作,以中方為主。中方完成設計后,得到美方的贊許。但該項改裝工程由于民航總局撤銷改裝要求而未在飛機上實施。盡管如此,我國對車架式起落架的設計,已經得到了美國有關設計部門的認可。
記:謝謝程老師再次接受我們的采訪。Ω
本文由休閑讀品雜志社原創2014年第1期
轉載請聯系我們,禁止侵權
xiuxiandupin@163.com
編輯:木圖
文章配圖來源于休閑讀品雜志社
文章內容來源于休閑讀品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