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很多人問我,喝美國的波本或者黑麥威士忌,該從什么酒開始入門。我只能攤開手,聳聳肩:“推薦了你也喝不到。”
我心中的答案,是酩帝詩(Michter’s)。這個獨立品牌以前在國內極少見,所以懂的人都不一定能找到。但在歐美,你會發現它“上架率”極高,不僅頂級的威士忌吧和專賣店里一定會備貨,并且將其視為美國威士忌這一品類的代表作。倫敦頂級的威士忌專賣店Hedonism,甚至引進了酩帝詩全系列產品,只要是該品牌出過的版本,不管是常規產品還是什么限量版,也不管有沒有正式進口到英國,只要出了就收來陳列在店里出售,這是一家店對一個酒廠的最高禮遇了——連本土的蘇格蘭威士忌都很少獲得此待遇。
如果常泡威士忌酒吧,你應該對這個牌子不陌生,沒喝過也會見過。
酩帝詩(Michter’s)這兩年正式出口到中國,迅速爬上了各家酒吧的貨架。單就品質而言,它的波本和黑麥威士忌都上佳,前者細膩甜美而不失平衡;后者既有黑麥威士忌標志性的辛辣,又有與之平衡的奶油香,對入門者很友好,是進入美國威士忌大門的一塊上好的敲門磚。
但是很少人知道酩帝詩威士忌的背后的故事。其中因由要是細細道來,足以寫一本書了,其中不僅折射了整個美國的蒸餾酒歷史,同時也是你用下酒的好故事呢。
酩帝詩威士忌(Michter’s)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53年。彼時,住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瑞士門諾派教徒John Shenk決定在自家農場搭建一個蒸餾廠,把富余的黑麥蒸餾成威士忌——這便是酩帝詩的前身。據史料的記在,二十多年以后,美國獨立戰爭爆發,華盛頓將軍帶領部隊駐扎在附近的福吉谷(Valley Forge),還曾向這所蒸餾廠購買威士忌以慰勞麾下的士兵們。
這家小型酒廠在其后的一百多年內多次易主。直到1930年代禁酒令結束,酒廠走上了越來越商業化的道路。其后的幾任新主人大多是威士忌行業的從業者,對酩帝詩威士忌的處置也更能反映商業化的思路和當時的市場趨勢。
Sour Mash 是美國威士忌的標志性工藝,用這種方法釀酒,發酵中的醪糟酸度會很高。
比如,酒廠在上世紀中期推出了一款名為“Michter’s Original Sour Mash Whiskey”的威士忌,既不是波本,也不是黑麥,因為兩者在原料中的比例都沒達到51%;而Sour Mash則是美國威士忌的一項標志工藝,指在每批發酵中的谷物醪糟中加入一部分來自上一批次產品的醪糟,保證每個批次的產品風味一致;這款酒誕生的背景則是優質蘇格蘭威士忌大舉進入美國市場,本土品牌為求自保,開始強調自身工藝的獨特性,以招徠飲家關注。
老版的Michter’s Original Sour Mash Whiskey,陶瓷瓶的造型在當時不多見。
但是,因為大環境下的經濟滯脹,市場萎縮,再加上一些錯誤的經營戰略,酒廠從1970年代開始每況愈下,并在1989年徹底破產倒閉,酩帝詩(Michter’s)這個品牌也成為無主之物。后來的酒廠主Joseph J. Magliocco——在當時則是老酩帝詩的經銷商,做了一個英明的決定:迅速而合法地注冊了Michter’s品牌,以延續其超過200年的歷史傳承。
Joseph J. Magliocco自己當時并不擁有實體酒廠,雖然注冊了酩帝詩(Michter’s)品牌,但還不能直接生產威士忌。他和Richard Newman(他的顧問)、Willie Pratt(酩帝詩蒸餾大師), 開始在各個波本威士忌酒廠間奔走,選購合適的原酒裝瓶銷售。
在注冊酩帝詩之前,Joe Magliocco經營一家酒水進口公司,也做過老酩帝詩的經銷商。
因此那個時期的酩帝詩(Michter’s),其實是無酒廠生產者(Non-Distiller Producer),和蘇格蘭的獨立裝瓶商(Independent Bottler)有點類似——自己并不蒸餾威士忌,只購買不同酒廠的產品,陳年以后裝進自己的酒瓶去出售。這也是新酩帝詩三個生產階段的第一階段。
為酩帝詩(Michter’s)挑選原酒的人非同小可,他叫Willie Pratt,之前已經作為高級生產人員在百富門集團(Jack Daniel’s的母公司)工作了四十多年。他已過了退休的年紀,且在大公司工作也衣食無憂,但是抱著“創建完全符合自己理想的酒廠”這樣的野心,他還是加入了酩帝詩團隊,按照自己的標準去甄選優質的原酒裝瓶銷售。他又有一個別號叫“不博士(Dr.No)”,這是因為他凡事堅持原則,讓每桶威士忌都陳年到合適的時間再裝瓶銷售,因此公司常常面臨斷貨,哪怕銷售人員再三催促他盡快出貨,他的回答都是“No!”。
蒸餾大師Willie Pratt。
等到銷售上了一個臺階,酒廠有了更雄厚的財力,新酩帝詩便與位于肯塔基州的一個酒廠簽約,每年租用該酒廠的設備一段時間,使用酩帝詩自己的原料、木桶和工藝,也就是與酩帝詩現酒廠完全一樣的工藝,來生產威士忌。酩帝詩(Michter’s)就此慢慢在行業中闖出名頭,在美國威士忌產業江河日下的年代,樹立了“量少質優”的精品形象。
談起租用別家酒廠生產威士忌的經歷, Joseph J. Magliocco將它形容為“在別人的廚房做飯”。不過,經過多年的長足發展,酩帝詩(Michter’s)終于有能力建設酒廠,改在自家做飯了。2012年,酩帝詩酒廠在美國威士忌的心臟地帶肯塔基州正式開始籌建,并與2015年正式投產。早在設計階段, Joseph J. Magliocco就表示希望Willie Pratt 和現任酒廠蒸餾大師、當時的蒸餾師Pam Heilmann完全按照釀造頂尖威士忌的標準去興建這個酒廠,而不要顧慮經濟成本(這是讓多少打工仔夢寐以求的老板啊)。
去年,我參觀了這家酒廠,順便刷新了一下自己對于美國威士忌的三觀。
蒸餾
我曾說過:美國的威士忌酒廠,大多會迫于成本壓力而使用不銹鋼蒸餾器,而非銅的;但是不銹鋼并不像銅那樣可以吸附酒中的讓人不悅的硫化物氣味,也就有可能影響最終產品的品質。也有部分酒廠會用折衷的辦法:比如使用銅和不銹鋼的合金制作蒸餾器,又或者,初餾時使用不銹鋼蒸餾器,第二遍蒸餾則用銅的。
而在蒸餾大師Willie Pratt 和Pam Heilmann的主持下,酩帝詩(Michter’s)則成為了極少數的、兩次蒸餾均采用100%純銅蒸餾器的美國酒廠。
酩帝詩用于二次蒸餾的銅制壺式蒸餾器(沒有出鏡的初餾器為銅制柱式)。
這種做法成本極高。陪同我參觀酒廠的生產總監Pam Heilmann女士(現已接任退休的Willie Pratt成為蒸餾大師)告訴主頁君,在波本威士忌行業,銅質蒸餾器的造價就比不銹鋼的要高,而且使用壽命只有8到12年(不銹鋼的壽命超過30年)。
銅制蒸餾器的好處顯而易見:酒體中的硫化物大都被吸附,剛蒸餾好的原酒風味也一點都不刺鼻,桶陳后自然效果更佳。
桶陳
橡木桶的品質對于美國的波本、黑麥威士忌都極其重要,因為根據法律規定,波本和純黑麥(straight rye)是不能添加焦糖色的(這點不同于蘇格蘭威士忌),所以酒的顏色和風味,只能來自于橡木桶。
橡木桶制作工序繁瑣,其中有一道,是把裁切成木條的橡木風干。最經濟快捷的做法是用熏窖熏干;但如果要得到品質更高的橡木桶,更好的辦法是把橡木條堆疊在戶外1~2年,自然風干,不僅能讓木材質地更好,而且風吹日曬也能帶走橡木本身的一些過于猛烈或讓人不悅的氣味。
堆疊在戶外自然風干的橡木條。
酩帝詩(Michter’s)選擇的自然是后者,而且他們的木料自然風干時間是18-36個月。這會增加成本,但是如酩帝詩所愿,一切為了威士忌品質。
而另一方面,影響威士忌陳釀效果的一個潛在因素是:酒液入桶時的酒精度。剛蒸餾好的原酒,通常都會加入一定量的水做第一次的稀釋,再進入橡木桶陳年。加水少一些的話,好處是在陳年時就不需要用到太多的橡木桶,比較省成本,但是在裝瓶時則要大量加水,水和酒在短時間內融合得并不夠好;相反的是,如果在酒入桶之前就加更多的水,那么同一批酒就需要更多橡木桶去陳釀,不過,水在陳年階段就已經與酒融合完畢,裝瓶前只需要再加少量水以達到裝瓶所需的酒精度即可,成品的效果自然更好。
一只剛完成陳釀的橡木桶,工人正在把里面的酒倒出。
而酩帝詩也選擇了后者,以極低的酒精度(約51.5度)裝瓶,遠低于行業的最高標準(約62.5度),為此用掉了更多橡木桶,不計成本地去追逐更高的品質。
Heat Cycle熱循環系統
我曾經簡述過威士忌在橡木桶中陳釀情況:在夏天,因為熱脹冷縮,酒液體積膨脹,更多的酒液被擠進橡木桶壁,加速對風味物質的萃取,同時,頂部空間的氣體也在膨脹,帶著酒精氣、水蒸氣、硫化物等一起被擠出木桶;冬天,酒液的體積收縮,因此被擠進桶壁中的酒也有部分回流,頂部空間就有了更多位置,吸收了更多新鮮空氣。
而一年只有一次從夏到冬的輪回,尤其是在冬天時,酒液的狀態并不活躍,萃取風味物質的速度會變慢。所以,酩帝詩還在酒窖里安裝了熱循環系統(Heat Cycle),在冬天定期釋放熱氣,讓酒窖的溫度短暫上升至夏天的狀態,再關閉系統,讓溫度自然下降。通過人工干預來模擬冬夏變化,增加酒液萃取香氣物質的速度,釀出更優質的威士忌。
酩帝詩的現代化酒窖。
酩帝詩(Michter’s)的產品線非常豐富,包括最高端的、零售價超過2萬元的Michter’s Celebration Sour Mash Whiskey,還有比如25年黑麥、20年波本等業內少見的尖貨。但最適合普通消費者的,是其入門級的US1系列。此系列被引入中國的產品有四款:波本威士忌(Bourbon)、酸麥芽威士忌(Sour Mash)、黑麥威士忌(Single Barrel Straight Rye,也就是單桶)、美國威士忌(Unblended American Whiskey)。
愛威士忌的朋友,下次見到這款酒,一定要嘗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