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瀘州積極探索食品安全監管新思路,扎實推進基層監管,實現監管從被動救火到主動預防的轉變。卓有成效的監管得到社會多方點贊。
組織企業開展履責報告。瀘州由市食安委牽頭,每季度組織召開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報告會。將食品生產經營和餐飲服務的重點企業確定為述責的重點對象,采取書面和口頭述責兩種模式,每次確定10-15個企業在大會上進行履職報告,由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食安委成員單位、媒體記者和社會各界代表,在會上進行“問答式”現場質詢。
強化行政約談警示。市食安委出臺了《瀘州市食品安全行政約談管理辦法(試行)》,明確約談權限、內容、方式、程序、后續處置措施等。將未履責到位的區縣政府、食品監管部門、企業同時納入約談范圍,以“新食安法”宣貫、典型違法案例通報、抽檢發現的問題、群眾投訴等作為談話內容,采取集中約談、重點時段約談或是單獨約談等方式,督促企業加強問題整改。
大力提升“快檢”能力。將“快檢室”建設作為“菜籃子”安全的重要抓手,在主城區18家大中型超市、22個農貿市場試點推行食品快檢室建設,配套實行農藥殘留指標日公示制度,并逐步在全市范圍內全面推進。按照標志標識、人員管理、檢測設備、操作規程、檢測標準、開放要求、制度建設、衛生安全“八統一”的標準建設,驗收合格的,市政府以5萬元/個的標準予以補助。預計用3年時間,建成全覆蓋的食品快檢體系。
“分級分類”提升監管效能。探索實施產品分等、企業分類、監管分級、任務分擔的分級分類監管模式,破解食品行業監管服務對象面廣量大與監管力量不足的難題。即:根據產品風險進行分等,根據投訴舉報、監督檢查、抽樣檢測、行政處罰結果對企業實行分級,經綜合評定實行分級分類監管,充分整合了市、區(縣)、鄉鎮三級監管力量,確定巡查頻次與巡查范圍,確保監管既重點突出,又全面覆蓋。
發揮行業協會履責作用。瀘州市在創新食品監管模式上,探索出以成立“鄉廚協會”和“食品流通協會”,助推企業主體責任落實。通過對協會的管理,發揮協會在經營活動中“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作用,達到以協會約束從業人員、規范行業行為的目的,真正將基層食品安全關口前移、服務前置,使食品安全社會管理工作得到了進一步延伸和擴展。
瀘州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王強談到,食品安全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根基,消費者的需求在變化,監管的力度必須進一步加大。實現食品安全共治需要責任主體、監管部門、廣大消費者包括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食品安全的良好局面。
基層執法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