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人黃仲則《偕少云、雪帆小飲薄醉口占》:“同是江南客,天涯結比鄰。鄉山燈照夢,凍面酒回春。詩到十分瘦,名傳一字貧。若繩三尺法,我輩是游民。”
當代作家聶紺弩在《雪峰六十》的賀詩中,也寫道:“長征五岳皆平地,小飲三江酒一杯。”飲酒過量,糊糊涂涂的,謂之“醉”與“醺”。飲酒至“醉與不醉”之佳境,叫做“半醉”“半醺”。而略有醉意的,名曰“薄醉”“微醮”。
古人在很多場合,十分倡導“小飲”“小酌”,既有飲酒之樂趣,又微有酒意,心態輕松,思維敏捷,談興猶濃,且不失溫文爾雅之風儀。“濁酒一杯家萬里”(宋,范仲淹《漁家傲》),“杯酒平生盡”(清.黃仲則《十月一日獨游臥佛寺逢吳次升、陳菊人因之夕照寺萬柳堂,得詩六首》)。
何謂“小飲”?其一,主、客飲酒量控制得很小,也就三杯兩盞而已。其二彼此不強飲硬勸,各自盡意就行了。“飲宴若苦勸人醉,有非不仁,即是客氣。不然,蠹俗也。君子飲酒,率真量精,文人儒雅,概有斯致。”(清:阮葵生《飲酒戒惡習》)
其三,飲酒速度慢,淺斟慢酌,“緩緩歌還淺淺斟”《清.黃仲則《秋夜燕張蓀圃座》)。阮葵生的一位友人,在酒壺上刻下關于何時何處何事應該“小伙"的文字,極有見地:“名花忽開,小飲。好友略敘,小飲。凌寒出門,小伙。沖暑遠馳,甚熱,不可遽食,小飲。珍醞不可多得,小飲”(《飲酒戒惡習》)。
名貴的花開了,宜“小飲”,轟飲狂喝,則欣賞不到花的妙處;好友相聚清談,“小飲”足矣;頂著寒冷出門,“小飲”可御寒添暖;冒著酷暑遠行,太熱了,休息時又不能立即用餐,只宜“小飲";好酒是不可多得的,當然要慢慢品嘗。
古人曾說,善飲者不是以爛醉如泥作為標準,而是能從酒中飲出真正的意趣。“小飲”,是一一種自我的克制,是一種情緒的約束,也是-種珍視生命的表現。提倡“小飲”,百益而無一害。